当前,引发广泛争议的一些省市“超级中学”教育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发展导向。

  当前,引发广泛争议的一些省市“超级中学”教育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发展导向。

  所谓“超级中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名校,具有三条突出特征:一是以跨地市“掐尖”招生为主要手段,聚集优质生源;二是以“清、北”升学人数为主要标志,打造学校品牌;三是以强化应试为教育模式,在复制中扩大办学规模。“超级中学”“尖子生掐光、好教师挖光、清北指标占光”,直接导致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恶化和教育水平的整体降低,弊害很大:

  拉大了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差距。一所学校挺出来,一批学校倒下去;数所“超级学校”的强势崛起,总伴随着省域内诸多地市学校办学境况的雪上加霜。一些省市对“超级学校”发展默许、支持的政策,与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声称自相抵触,热门高中越来越热,优质学校越来越少,薄弱高中越来越多,市域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有不少省份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的80%以上,集中在三至五所甚至一两所“超级学校”之内,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历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师资流失,质量严重下滑,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让每个县区都有一所好高中,已经成为不少省市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梦想!

  加剧了“上好学预期”与“优质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有的“超级中学”还与跨区域校外补习机构联手建立生源输送通道,形成事实上的利益链。家长为孩子上“超级中学”,支付了昂贵的教育成本;学生为上“超级中学”,背负了超限的竞争压力。在一些省市内,“超级中学”比这个省市的名牌大学还要少,上“超级中学”比上“双一流大学”更难,而且越是“超级中学”现象严重的省市,“上学难、上好学难”的矛盾就越突出。这种由公共政策与管理失措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竞争激烈度,弥散开来加剧了社会成员群体性的教育焦虑。

  强化了“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超级中学”高高竖起的清北排行榜,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办学成果的集中点、评价教育质量的刻度仪,在这一不断强化、功利而现实的教育导向面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被矮化,全面发展的要求被窄化,诸多教育改革的举措遭遇了落地、落实的重重阻遏。

  “超级中学”现象屡禁不止,问题在学校,根子在政府;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的偏失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跨地市招生的默许与不作为,是“超级中学”野蛮生长的根本原因。要从源头上根治,有必要像整治课外补习机构一样,多方联动,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特提出如下建议:

  公平招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政策边界、实施细则。在实施义务教育“公”“民”统招时,建议不留政策死角,明确严禁义务教育以各种名义(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实验、超长教育、特色教育)跨学区招生;明确严禁高中阶段跨地市招生,要求各省制订促进高中县区范围招生的时间表,以重振“县中”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专项整治。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专项整治的责任主体,明确具体的整治目标。借鉴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的机制与经验,由国家层面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开展“乱招生”专项整治。

  治理问责。对高中跨地市招生问题突出的省,进行教育生态治理问责。对一流高校生源过度集中在三五所高中的省市,采用减少指标分配的预警方案,探索促进省域内地市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