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在方舱医院人声嘈杂中静心专注读书而走红的“清流哥”,让人既感动又心生敬意。

  前不久,这样一则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北京10岁男孩桐桐(化名)确诊被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北京地坛医院治疗之余,他一直坚持上网课、写作业。面对医生护士的夸赞,他淡定地说,“在医院只是换了一个地儿学习。”

  今年2月,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在方舱医院人声嘈杂中静心专注读书而走红的“清流哥”,让人既感动又心生敬意。

  除了这些案例,还有疫情下那些偏远山区的学生爬到山顶去找手机信号,四处找无线网络信号“蹭网”上网课的学生……

  这就是自律,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有原则地对待事物,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是针对自律品质而开展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歇尔曾召集了数百名4岁大的幼童,把他们留在一个房间里,并告诉他们:“我给你一颗棉花糖,然后给你15分钟。如果我回来的时候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这样你就会有两颗。”结果发现,关门期间,2/3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14年后,米歇尔对那群已然18岁的孩子又展开了后续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几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较自大,在他人眼里是顽固、爱嫉妒、容易受挫的人。而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直到实验人员回来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则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可靠性,他们更坚定、更守信、学术成绩也更好。

  自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除了孩子自身的修养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行为契约”带来的改变

  疫情防控期间,有不少家长因孩子的学习问题向我咨询,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的习惯不好而犯愁。比如,一位初中生小艾,原来写作业特别磨蹭,一份卷子要写40分钟。我让妈妈和孩子签订了一份“行为契约”。这位妈妈试探性地对孩子说:“你希望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吗?”孩子说:“当然希望了,省得你天天在我耳边唠叨。”妈妈说:“我们定个好玩的契约,从今天开始,咱们每天比前一天快一分钟,就算是完成契约了,如果能够做到,你就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你觉得怎么样?”孩子心想:“我妈不是疯了吧,快一分钟,太容易了。少咬会儿铅笔就行了,少抠会儿腿也就行了。少去趟厕所,还能节约好几分钟呢。”所以,孩子信心满满地答应了。从这一天开始,孩子每天都会主动地去想:“我今天做点什么,能够更快一点呢?”完全不需要妈妈催,自己就主动地承担起责任来了。一天快一分钟,一天快一分钟,偶尔快了3分钟,妈妈也不会提更高要求,仍然按照一天一分钟的标准约定,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划归给孩子作自由时间。在我这个方法下,孩子的专注力有了很大改善,三个星期之后,写同样一份卷子,他能够在20分钟之内完成,保质保量,不再需要监督。从那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磨蹭的事情了。

  在“行为契约”约束下,改变的孩子还有很多。有的孩子积极主动背单词,一个假期背了2700个单词;有的孩子从放学后先玩后写作业,改变为先写作业再玩;还有的孩子拿起了几年没有读的英语故事书,主动开始了阅读。

  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是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律性、主动性。所以说:教育孩子要找到关键点,比如,家长会担心孩子一放学就玩游戏,所以没收手机,可是孩子有抵触心理,依旧不认真写作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其实,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没收手机,而是培养孩子优先、自觉做作业的好习惯。很多家长与孩子通过行为契约,提升了双方的自律和自主性,不但孩子每天放学后会主动地先把作业写完,有的家长也开始了锻炼,有的甚至开始了戒烟,在家庭中也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为榜样的积极氛围,不仅孩子改变了,家庭争吵也少了很多。

  “三招”让“行为契约”落地

  家长在和孩子签订“行为契约”的时候,有三个最容易出问题的方面,会导致契约变得没有效果,这就是契约三要素:目标、奖惩和执行。契约的目标,就像人的头脑,奖惩和执行就像人的两只手,通过这两个环节,共同来实现目标。

  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比如,有位家长让孩子一周背15个成语。孩子会说:“太多了,我背不了。”如果妈妈说:“那你每天背2~3个,可以吗?”孩子会说:“可以的,没问题。”把目标调整之后,孩子更愿意执行了。所以,目标设定要遵循刚刚说到的三个原则:少而精、可量化、前进一小步。这样制定出的目标,孩子有动力,效果更好。

  依据兴趣科学奖惩。奖惩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投其所好,给孩子喜欢的东西。曾有新闻报道两个小学生捡到了一个很重的提包,他们发现提包里面有证件、手机、大量现金。孩子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应该为这两位小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点赞。不久,就传出来一个段子说:失主为了答谢这两名小学生,买了千元的练习册送给小学生。据说小学生收到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很明显这个奖励不仅没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我们在给孩子设置奖励的时,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我认为,奖励孩子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我在《做守信的家长,培养自律的孩子》一书中设计了40张心愿卡,用于精神奖励。这些卡片特别受孩子喜欢,比如,有一张免责卡,也叫免唠叨卡,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用了。孩子通过完成契约,可以获得一张免责卡。当家长对孩子不满意,又唠叨孩子时,孩子出示这张卡片:“妈妈,我使用免责卡,这次您别唠叨我了。”这时妈妈就要停下唠叨。同样的,家长也通过完成契约,获得卡片,比如温和卡,当孩子想要乱发脾气时,家长出示这张卡片,孩子要控制情绪,温和地处理事情,孩子也要遵守。

  不打折扣地执行。再好的契约,不去执行,也等于废纸一张。建议家长最好做一张执行记录表,约定的任务,孩子完成了打钩,并贴上孩子喜欢的贴画,没有完成则打叉。这样能够一目了然,看到哪一天执行得非常好,哪一天是需要改善的。所以,全家一起执行、互相监督,也互相鼓励,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