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必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传授书本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经验的提炼和结晶。

  2020年4月,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三年级10班学生在劳动课上抬运土豆。邱海鹰摄/光明图片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落实《意见》的战略谋划,教育部于7月5日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在大中小学具体实施《意见》,作了系统全面、细致科学的部署。

  《意见》及《纲要》的制定,是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只重书本知识、不重劳动实践,只重学校教育、不重社会实践,只抓考试分数、不重全面发展的某种状况及其惯性的强力反拨和校正,也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和形成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我们要以《意见》及《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举全社会之力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倾心培育青少年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使热爱劳动真正成为畅行于世的良好社会风尚。

  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热爱劳动、具有端正的劳动观,应该是他们的基本禀赋。这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凡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各方各面,都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职责。

  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必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传授书本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经验的提炼和结晶。但仅有静态的书本知识,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理解和把握人、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综合能力的。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要素,是最有效培养这种综合能力的途径。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就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某个环节寻找策略,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助协作,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还可以使人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劳动类课程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化训练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必须打破客观存在或者隐性存在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要定期、定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和社区、文化机构、公益志愿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更理想的境界是劳动教育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使学校和社会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方面形成有机合力。

  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一般来说,我们所讲的劳动教育首先要在学校中进行,但是,健康全面的劳动教育必须依托家庭和社会的配合,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劳动技能,还必须聘请专门人士来参与。因此,为使劳动教育的功效大幅度提高和可持续传递,需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协同实施、师生安全保障、劳动教育督导和考核激励等机制。从另一个层面说,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也给其他领域搭建了参与教育行动的平台。无论农村、城市、工厂、社区、文化场所,都可以把原本单一的生产、工作功能增量增值,使其转化成为劳动教育的平台。

  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始终注意以社会先进模范人物为导引。劳动教育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要学习劳动技能,开拓认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学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学生的虔敬之心、感恩之心。成千上万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的倾力付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深邃的人格光芒。他们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同时更是青少年的楷模。所以,仅仅通过劳动课程学习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向先进模范的学习,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和心胸,让劳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格之树。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