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全面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体现核心与民心紧密相连,大国与小家同舟共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全面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体现核心与民心紧密相连,大国与小家同舟共济。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应该沉淀为时代育人元素。

  战“疫”大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强信心、暖民心、聚人心的主心骨。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内涵。

  全民战“疫”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鲜活教材,要通过课程思政增强青年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让他们自觉成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积极参与者。

  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共克时艰凝聚成中国力量。有效联防联控、有序复工复产,保障民生,背后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保障、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撑。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物资保障供应和市场监管等措施,确保物价稳定,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要引导青年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战“疫”信心。

  面对疫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坚信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奏响了新时代中国力量的主旋律。

  战“疫”青年有怎样的责任担当

  在疫情防控中,科技力量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蕴藏着现实的、创新的思政育人元素。“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我们要利用课程思政建设,引导青年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坚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

  和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的中国速度,背后是卓越的专业知识支撑。一方面,把战“疫”案例融入课程思政,使其成为学生强化专业学习和价值导向最现实的“活教材”。一间间“火神山”病房拔地而起,一批批医护人员前线救死扶伤。在所谓的“神仙搬山”“基建狂魔”“白衣天使”背后,是专业课程的知行合一,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论实践的支撑。要在课程思政中引导青年学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坚定理想信念,基于科学视角,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具备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疫情防控中勇往直前的最美“逆行者”。

  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中体现战“疫”育人元素的融入,有助于专业课程承载的社会职责充分发挥。在防控疫情的战场上,各行各业按照统一部署坚守岗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务实的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自觉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立足专业,激发青年学生为中华伟大复兴而读书,思政课才能讲出温度、讲出维度、讲出力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新典范的中国高度,需要专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一方面,中国用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积极开展战“疫”防控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共筑战“疫”防线。在联手应对疫情的战“疫”中,中国加强与国际地区合作,用实际行动进行技术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分享经验。注重专业科技发展,将国际化的科技交流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对培养青年一代以国际视野,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时代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坚决有力的联防联控措施,体现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行动迅速、效果显著,彰显了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应急管理能力。这是中国政治优势的转化,也是医疗科技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体现。在课程思政中引导学生注重技术创新的发展,有助于青年学生强化专业,用大国情怀塑造未来中国的新高度、新格局。

  战“疫”为中华民族历史档案留存了什么

  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精神是激荡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强大气场,蕴藏着深沉的时代育人元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课程思政中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和前进的力量。

  中国人民在战“疫”中攻坚克难,激活了民族精神新表达。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密钥”,中华民族正用心书写战“疫”防控新答卷,用中国语言和全球思维讲好中国新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素描战“疫”中民族精神筑起的坚挺脊梁,这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划分,也是教师由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向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