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术、学科“三学一体”综合发展体系以育人育才为科学目标,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蕴含有关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事关人类社会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不仅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还需要提出什么值得做和做什么才是对或有益的,由什么样的人做才是合适的、稳妥的、有效的。正是这种文化特性和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功能更加显著。“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四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育人育才方面充分发挥了方向引导、价值引领、知识传递、文化传承等功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业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和行动自觉。
学生、学术、学科“三学一体”综合发展体系以育人育才为科学目标,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三螺旋结构。
学生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根本和中心。在高校,我们关注、教育和培养的“人”就是青年学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进取精神,历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这样在将来就可以堪当大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用之才。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双重属性。双重属性体现在育人育才上就是“又红又专”,要求造就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能够为了党和人民不惧风雨、勇挑重担。丢失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就变成了单纯的工具理性至上,丢失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就会丧失思想文化阵地。高校需要夯实育人育才“又红又专”的根基,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术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连接学生和学科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应切实树立学术育人育才理念,积极推动科研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引擎。对此,一是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系列成果融入教学中。学术育人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过程,具有求真、崇善、尚美的育人功能。教育教学是学术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和基本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知识体系,从而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技术,提升育人质量。二是推动科教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制,促进学生思考应对国家需要的学科和学术问题,培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学科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高校要将学科建设目标与育人育才目标统一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科育人水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科研思考与国家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积极搭建学科内部、学科之间青年教师和学生学术研讨的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实质参与者、思考者,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全学科育人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既要做到统领,也要做到融入。统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确保旗帜鲜明、坚定正确;融入,就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都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构成的学科体系是以育人育才为科学目标,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都要求挖掘提炼已经包含于各门学科知识之中的育人育才内容。育人育才不是独立于各门学科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它蕴含在各门学科之中,需要挖掘升华提炼,将潜在的育人育才因素转化为自觉的教育素材。在学科体系中,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等学科同样是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需要充分发挥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协同育人育才的作用。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16JZD0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