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性要求。
防控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性要求。随着控辍保学工作强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原有建档立卡失学辍学学生已基本返校,因贫辍学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保障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到学校实现身体“在场”的学习,只是完成控辍保学任务的第一步。学生由于听不懂、学不会、被忽视等引发厌学情绪,身在心不在的隐性辍学、读书无望的自愿辍学仍是防控辍学的重要内容。在后脱贫时代,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要让学生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实现身心俱“在场”,其关键在于夯基提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避免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经历了从大撤大并到优化发展的历程。虽然整体来讲,学校撤并已趋于理性,但一些地区由于城市化需要、行政区划调整、教育规模化等因素,仍然存在不合理布局学校诱发学生辍学的风险。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校点撤并、学生进镇进城不再是学校布局的单向选择,通过适时新建、改扩建、再建学校,均衡资源配置,就近满足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是优化学校布局考虑的主要方向。
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雷波县马湖乡2008年全部撤并村级学校,仅保留了中心学校,近年来由于接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家庭子女就读和辍学学生返校,中心学校学位供给压力加大。该县在原撤并的村级小学再建完全小学,招收学生200余人。这种以“回头再建”的方式重新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满足了当地适龄学生入学需求,减少了城镇学校就读压力,避免了上学远、上学难引发辍学风险,低龄儿童过早寄宿就读不利于身心发展以及进城读书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防止因学校办学条件欠缺等不利因素诱发辍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这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控辍保学的需要。当前,部分深度贫困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床位不足,存在“一床多人”“大通铺”“搭地铺”现象;还存在大班额的乡镇初中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狭小,教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被忽略的 “学困生”可能成为辍学生的问题。
因此,要抓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乡镇寄宿制学校床位供给不足、城镇学校大班额等问题;要聚焦农村,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抬高农村义务教育底部。成都市大邑县、广元市利州区等地在小规模学校建设上给予充分保障,涌现出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安全、自由、平等、温馨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个性得到尊重,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有效预防了厌学性辍学。
保障教师安心从教,在教育质量提升上预防学生厌学性辍学。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成效对学生学习有显著影响。长期被教师忽视,经常受到批评,接受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低,相对更容易出现厌学倾向。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教育质量的最大短板,也是控辍保学的隐忧。
综合施策保障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其重点是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让扎根农村教师的岗位有尊严、工作有成就感、待遇有获得感、发展有空间、晋级有通道。四川省实施“教师安身安心工程”,加大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通过建设独立产权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团购商品住房、提供教师公寓等方式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无住房和离家较远需要在学校食宿的在编在岗教师均可享受周转宿舍,解决了农村教师生活的“切肤之痛”。广安市从2014年开始,按照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均收入的标准发放教职工各年度目标绩效奖,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加强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防止因语言障碍出现厌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学龄前儿童听不懂、不会讲普通话,在进入小学后将要用2-3年时间学习语言,影响正常的学科学习,导致学业成绩偏低、出现厌学情绪,这对义务教育甚至高中及以后的学习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双语教学,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关键期学会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可为在学龄期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方面,四川省创新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立幼儿教学点,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让幼儿在语言学习关键期学会普通话,夯实了义务教育保障基础,有效防范了因过不了“语言关”而出现的厌学辍学问题。
(作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