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让“小眼镜”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应从何着手把青少年近视防控推向深入?
“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4月21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的教室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达了对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的关心。
一场疫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让“小眼镜”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应从何着手把青少年近视防控推向深入?
每天保证户外活动2小时
针对居家学习加重用眼负担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近日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中特别提到,要增加户外运动,复学后提倡儿童青少年通过步行上下学、课间走出教室、下午放学后先进行户外活动后完成家庭作业等方式,增加户外阳光接触时间。
“复课之后,对于孩子们的近视防控还是要做到‘户外120分钟’的原则,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同时也要确保错时、错峰,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距离。”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说,经过这次漫长、特殊的假期,孩子们的视力会受到一些影响,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视力监测和屈光筛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具有决定作用。把增加日间户外活动作为推荐,是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循证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陶芳标说,增加户外活动是目前公认的预防近视的有效手段。
如何让孩子们走到户外,各地也在进行探索。在天津,小学的课间休息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了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上海市小学一至三年级每周增加了一节体育课、每天上一节体育课;四至五年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为增加孩子的兴趣,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近年来创设了针对视疲劳和眼肌运动能力的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进行体育锻炼。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发病年龄小、发病率高、近视度数深的特点。”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孙丰源表示,为从源头预防近视,也要把中小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扭转家长的成才观念。
抓小抓早,督促学校、家庭落实责任
面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电子产品“全面包抄”带来的用眼负担过重问题,家庭在近视防控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开篇就提出了家庭防控近视的6条倡议性措施,强调家庭对于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重要影响。“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在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2小时中,家庭应保证孩子在校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一小时以上。
在浙江省上虞市城东小学校长林建锋看来,近视防控尤其需要家庭的配合。在去年的期末考试间隙,城东小学组织了一场移动电子产品使用上岗测试。试卷由家长批改,得到满分并能复述出考试的主要内容,学生才能拿到学校颁发的电子产品使用“上岗证”,目的是促使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近视虽不可逆,但可防可控。做好学生近视防控,校长的理念、学校课程设置、学生活动策划、医教社携手共防、督导的监督评价都很重要,总之,学生身心健康比分数更重要。”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校长朱红介绍,学校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对学生视力实施干预。例如,引导家长带领孩子以“探究地图”为线索多走到户外,为学生定制了“阳光体育健身记录卡”和“寒暑假视力预警卡”,督促学生在假期注意用眼习惯。
在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中心主任杨莉华看来,需要强化校长、班主任责任,把学生近视防控纳入学校评价与教师考核,既要抓学生的文化,也要管好学生的健康。
全社会发力,完善近视防控体系
长期以来,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中普遍存在“缺乏统一领导体系、缺乏全面系统资料数据、缺乏资金投入、缺乏有效监管”及“卫生、教育条块脱节,临床与预防学科脱节”等难题。
目前,各地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领导和协同体系正在建立。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与各省(区、市)签订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责任书,各省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建立了分工明确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上海,打造一个多部门联动的近视防控工作体系,落实医教结合、体教结合,已成为各部门的共识。上海市闵行区整合教育、卫生和体育等资源,构建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教、医、家、社联动平台。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看来,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立体的防控体系,实现家、校、医、社联动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抓手。
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和学校重视程度仍不够等问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印发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办法,抓住省级人民政府“关键主体”和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组织实施首次全国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带动各级人民政府逐级抓好落实,也要抓住学校这个近视防控“主阵地”,凝聚政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和智慧持续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