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榜单排名里的种种,身为局内人的高校要保持清醒。但令人忧虑的是,个别高校真的为榜单所“指挥”,明里暗里瞄着榜单的评价指标办学。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对榜单排名里的种种,身为局内人的高校要保持清醒。但令人忧虑的是,个别高校真的为榜单所“指挥”,明里暗里瞄着榜单的评价指标办学。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据报道,某商业自媒体近期公布的“全国高校学者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排行榜”引发学界群嘲。浙江大学一位学者说,排行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记工分游戏;复旦大学一位学者也表示“希望永远不要上这样的榜单”。

  这个榜单之所以迎来学者们不留情面的批评,原因在于其统计标准实在粗糙。“问鼎”这份榜单的是某大学中文系赵教授,一年有36篇文章入选北大核心期刊。然而,这36篇文章只是赵教授与某学术期刊合作的专栏文章。榜单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赵先生同意与否,硬是给他封了一个“第一”。此外,这份榜单把很多署名的卷首语也统计在内,形成一些学者发文数量较多的假象。如此粗制滥造,难怪学者们对此榜单不感冒。

  与高校有关的各类排行榜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间并不短,但依然层出不穷,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一部分源自榜单背后的商业逻辑。早期一些私人机构凭借制作榜单,迅速打开知名度,获得源源不断的商业利益,至今仍为不少人垂涎。如今恰逢自媒体兴盛,把榜单自带的流量效应进行商业变现更是轻松。如此逻辑下,无怪乎各类高校排行榜已经花样用尽难再“创新”之时,有的机构开始把目光瞄准高校学者,随便建立一个评价标准,就搞起了学者个人排行榜。至于评价标准是否全面、评价指标是否科学,显然不是这些榜单幕后操盘手考虑的问题。

  榜单盛行的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社会公众乃至个别高校对榜单的热衷。应该说,各类榜单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其有助于公众对高校的办学情况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亦有助于高校之间互相打量,增进了解。但教育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尤其对高校来说,办学效果涉及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很难有一份榜单可以做到全覆盖,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榜单把论文数量作为排名重要依据的原因——因为论文最好统计,发了几篇数清楚就行了。如此一来,就存在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类型高校的问题,造成榜单排名失真。

  对榜单排名里的种种,身为局内人的高校要保持清醒。但令人忧虑的是,个别高校真的为榜单所“指挥”,明里暗里瞄着榜单的评价指标办学。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制作方试图“携榜单以令高校”。笔者不止一次听大学校长抱怨,一些机构常年来访,毫无顾忌地表示如果学校给予支持,学校的排名会在榜单上有所体现。这些来学校的各色人等,不乏一些国际上有名的榜单制作方。他们之所以敢向学校开口,瞄准的就是社会舆论的影响。一般公众对高校了解极其有限,一份一目了然的榜单是他们评价高校最直接的工具。高校可以不在乎榜单,但不能不在乎榜单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这也是个别高校“骑榜难下”的重要原因。

  面对榜单纷扰,高校也好学者也好,都要保有定力。教育部已经发出明确信号,高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这其实都是在扭转某些不正常的评价体系。对社会公众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一些机构搞的排行榜,作为参考可以,奉为圭臬就输了。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