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而言,划片方式调整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话题,加之一些房产中介的渲染炒作,使得“学区房”热度快速上升,也使得“多校划片”再度成为一个热词。为何实行“多校划片”?它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对此,人们还存在不少困惑。

  据报道,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北京市西城区的部分“学区房”又火了一把,主要源自这样一条消息:“2020年7月31日后,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对于家长而言,划片方式调整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话题,加之一些房产中介的渲染炒作,使得“学区房”热度快速上升,也使得“多校划片”再度成为一个热词。为何实行“多校划片”?它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对此,人们还存在不少困惑。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即划定义务教育学校服务片区范围,主要根据县域内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但一直以来,各地幼升小大多实行“单校划片”,住宅小区与就读学校一一对应,某个小区对应某一所学校。而“多校划片”打破了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住宅小区可以对应多所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统筹考虑过去片区划分和生源分布等情况,稳妥实施“多校划片”,这是一种新的政策趋向,有利于抑制家长的择校冲动,也有利于合理布局义务教育资源,符合促进公平的价值追求。

  实行“多校划片”利于抑制择校冲动。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持续推进,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择校方式变得不再可行,购买“学区房”成为家长择校的主要途径,导致一些地方的“学区房”价格飞涨。抑制家长的择校冲动,调整划片方式不失为一种重要手段。实行“多校划片”,不论学生的居住地在哪里,对口就读的学校不是一所而是多所,而且热点学校、中等水平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都包含其中,并采取随机派位方式确定每个学生的就读学校。有了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家长在购买“学区房”时会增加一份理性,毕竟花了巨资购买的“学区房”,可能与其他“非学区房”一样,只不过是获得了一次就读热点学校的派位机会而已。加之“六年一学位”等政策的跟进,值不值得购买自然要好好掂量一番。应该说,虽然“多校划片”并不是单纯针对“学区房”而推出,但客观上会对“学区房”的炒作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实行“多校划片”利于合理布局义务教育资源。由于所住片区的原因,注定了有些学生能够上热点学校,有些学生只能上相对薄弱学校,这是“单校划片”的天然局限,也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无奈现实。实行“多校划片”虽不直接带来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但会在客观上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一定的倒逼作用,对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提出更高要求。实行“多校划片”势必要求各地在新增优质教育资源时,对学校布局有更加全面通盘的考虑,加大对薄弱学校集中片区的优质资源供给。

  就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而言,并非一种划片方式便可包打天下,“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可以并行不悖,至于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可实行“单校划片”;而在学校办学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并存的地方,实行“多校划片”显然对老百姓更公平,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更突出。但相对于“单校划片”,实行“多校划片”确实多了一些不确定性,人们对如何公平操作表达了更多关切,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需要同步跟上,要强化“多校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升“多校划片”结果的公信力。

  在实行“多校划片”过程中,做好家长的政策宣传与引导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让家长知晓政策、理解政策,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避免情急之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要让家长更多了解近年来周边学校的改革与变化,通过切身感受转变对周边学校的一些固有认知,淡化盲目的“名校情结”。

  从根本上化解择校问题,单纯依靠划片方式的调整显然远远不够,还要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切实推动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