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分工体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随着内容的日渐丰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

  在教育价值上,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劳动是为了生活,劳动教育则是服务于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劳动教育,但长期以来,劳动的功能被异化、价值被扭曲,劳动教育并未真正指向生活本身。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片面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这些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中,劳动的社会价值僭越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个体价值,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

  《意见》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表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超越,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不仅追求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在此价值观的引领下,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劳动教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幸福人生的基本需要。

  在教育理念上,坚持学校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国的教育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际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脱节,社会上鄙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现象与行为较为突出,导致一些学生身心发展失衡。

  《意见》强化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凸显出劳动教育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全属性教育,具有强大的开放性、融通性,是连接德智体美“四育”和现实社会的桥梁,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德智体美“四育”都建立在劳动教育基础之上,需要依托劳动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同时其教育成效和质量又需要在劳动教育中接受检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将教育和劳动深度融合,形成劳动教育既为德智体美“四育”奠基,又协调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的统一

  因为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同,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性、发展性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是过去以体力劳动、重复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更不是让学生放弃学习文化知识去学工、学农。《意见》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更是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育人要求,从小学阶段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初中阶段的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到高中阶段的职业体验、劳动态度,最后是大学阶段就业创业能力、劳动价值观,形成了有序的育人链条。

  新时代劳动教育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劳动者的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的方向,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意见》引导学生“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树立“大劳动观”,拓展劳动的广度与深度,重构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分别对应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三种关系的协调发展决定人的三种属性均衡发展,决定人的整体属性的发展,而三种属性提高的过程就是人相应属性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发展过程。

  在教育形式上,力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

  人类的劳动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渐渐分离。但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二者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随着 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可以自动化的机械性劳动都可以被替代,但是在新时代体力劳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体力劳动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体力劳动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体脑结合。《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引导学生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重在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育,不仅是具体生产技术的教授,根据快速变化的劳动形态,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理论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