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成就瞩目。一代代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科建设,聚焦创新研究,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让大学成为科研进步、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成就瞩目。一代代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科建设,聚焦创新研究,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让大学成为科研进步、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水声学就是要对水下声波的发生、传播和接收进行研究和应用,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甚至保护海疆,都离不开水声学。”一说起水声学,今年63岁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德森就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我国水声学研究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杨德森说,我国水声学研究从无到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轨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的老师杨士莪院士在国外留学,大学里的水声实验室不对中国学生开放。核心技术不能靠“化缘”,一定要靠自己的高校担起责任、研究攻克。“老一辈水声人就是在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编写教材、培养人才,办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杨德森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怎么建设?如今,在诸多科技创新领域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卢策吾研究的计算机视觉和 专业,上海交大是其中之一。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老师们采取全新的“AI+X”培养模式,与计算机、数学、物理、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学生既能聆听来自企业的导师授课,也有到海外游学交流的机会。成绩优异的还可以直升与国外顶尖大学联合培养的“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

  学科实现由弱到强的发展,离不开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杨德森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热兴起,水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校读研的很少。杨德森与其他老师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经过努力,留下了当时每个班近半本科生在本校攻读研究生。

  哈工程一直重视海洋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没有人才梯队培养,就不可能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而培养人才,有赖于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不断加大。”杨德森说。

  从出国潮到回国潮,转变正在发生。卢策吾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以前中国几所顶尖高校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几乎全数出国留学;如今有不少学生选择留在国内深造,还有美国名校本科生申请到他的实验室来实习、参与科研。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许多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机会跟随导师参加科研。这样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能力训练机制,是比较少有的。

  “我们要在国内打造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也要吸引和培养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卢策吾信心十足。

  “高校也要聚焦前沿,力争在‘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杨德森说。在团队努力下,矢量探测等技术相继被攻克。目前哈工程的水声科研方向更精更细、基础性研究走深走实,“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发挥高校在核心技术突破中的主攻手作用,才能更好保护国家的万里海疆。”杨德森说。

  回顾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卢策吾十分感慨。他认为,未来的大学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也会进一步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以前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做的大多是跟随性研究,正像不少中国企业当年只做来料加工、承接产业下游一样。现在国力增强,企业和社会足以支撑,也呼唤大学和科研机构突破‘无人区’,做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了。”卢策吾认为,从更宏大的角度看,中国不会永远做科技创新的消费者,而是会开拓新的知识增量,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卢策吾说,不论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如今他关注的不是发多少论文、拿多少经费、做多大规模,而是原创程度有多大,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多大贡献。招收研究生时,他还会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想象力,“中国需要做从‘0到1’的创新研究,需要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