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人员流动和聚集受到限制,考场设置的防疫要求高,显然不宜让100多万名艺术类考生奔走于各校的考场,校考不安排在这段时间既是对考生安全负责,也是对全国各地抗疫工作的实际支持。

  高考能否正常进行?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众多家长和媒体多次追问的问题。更为急迫的是,照往年的安排,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校考与小语种考试的时间节点已经到了。3月1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2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对此作出明确回应,原则上2020年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鼓励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拟采取现场考核的高校,应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组织进行。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人员流动和聚集受到限制,考场设置的防疫要求高,显然不宜让100多万名艺术类考生奔走于各校的考场,校考不安排在这段时间既是对考生安全负责,也是对全国各地抗疫工作的实际支持。

  非现场考核在教育评价历史上并非没有前例,但在中国较大范围内使用确实还属首次。如何在短期内设置好相关条件,严格考试过程管理,确保考核公平公正就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为此,教育部要求高校科学制定非现场考核方案:一是考生提交作品时,要根据学校远程网络平台统一制式要求,完成相关作品录制后立即上传,不得进行编辑处理。二是在实时网络视频考试时,高校要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措施加强对考生身份的核验,并采取随机抽题、实时交流等方式,严防替考等考试作弊行为。三是所有录取的考生,高校应在开学后3个月内进行复核、复测。对于复测不合格、入学前后两次测试成绩差异显著的考生,要组织专门调查。经查实属提供虚假作品材料、替考、违规录取、冒名顶替入学等违规行为的,取消该生录取资格,并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倒查追责。

  教育部同时要求高校积极采取措施,体现人文关怀,由高校出面协调生源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为考生免费提供视频作品录制服务等。高校不能对考生说“不”,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能对高校说“不”,以此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参加艺考做好兜底保障。教育部的要求为各校和各地提供了疫期解决艺术类专业考试难题的方案与规则,方案的实施尚需各校、各地与考生积极参与,仍然是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首先是各高校尽快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依据所开设专业的特征、专业考核精准度要求以及采用省级统考成绩、近期非现场考核与高考后的现场考核3种方式考核的可信度、可操作性、安全性、成本与效率、考生便捷程度,权衡各方利弊,进行严谨论证,确定哪些专业采用省级统考成绩,哪些专业采用高考后的现场考核,哪些专业采用非现场专业考核方式。

  其次是确定需要选择变化较多的高考前非现场校考的专业,各校应制定出具体完善的非现场校考方案,协调相关非现场考核的协助机构,做好周密部署,以准确的文本信息及时告知考生如何参考。确保各个非现场考核环节的规范、专业,有可信的人和机构负责,尽可能提高考核信度,严格规范对评委的选聘、培训和监督,逐一签订利益关系者回避责任书,严格规范测试程序,考试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确保不同考核方式之间的可比性与整体公平。

  再次是有问题及时反馈。考核环境、方式及其他条件的变化会引发事先难以完全考虑周到的新问题,每个问题对于高校而言未必是多大的事,对于考生而言可能就是决定命运走向的大事。所以每所高校必须保持对每位考生权利的尊重,保障问题反馈信息通道畅通,尤其是要保证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信息畅通,安排专人解答考生关心的问题,对学生及相关方面反馈的问题依据事实及时做出准确反馈;考生也要主动关注所报考高校的考试招生信息。在严守招生考试的公平底线,确保考试方式调整不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基础上完成这次特殊的考试招生。

  特殊年份的高考将给高校和考生留下特殊记忆,确保考试方式调整不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减少遗憾,提高招考质量需要所有相关当事人积极主动,充分合作,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