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面前,内心慌乱必然败下阵来,积极应对则可化危机为机遇。家长可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的危机应对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应对危机的问题解决能力。

  被打乱的正常生活秩序,周围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延期开学等,所有这些都会让人生第一次遇到疫情危机的中小学生感觉到普遍的担忧和压力,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心理行为表现。面对这些情况,家长要学会科学疏导孩子的心理,全方位地陪伴和提供支持,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孩子智慧应对疫情,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生命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共成长。

  觉察并接纳孩子们的情绪行为反应

  首先,家长要及时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问题。其次,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对孩子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妈妈理解你,你放心,妈妈会陪着你”。而不是对孩子说:“在家里你有什么可害怕的。”当孩子表现出烦躁不安,出现哭泣或攻击的行为时,家长不指责、不批评,而是尊重、关注、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温暖的支持,让孩子远离孤单和恐慌。因为这个时候给孩子多一些拥抱和温暖的身体抚触,哪怕仅仅是拍拍肩膀或后背,都会起到许多话语无法起到的心理安抚作用。家长还可以运用画画、做游戏、做家务活、和孩子聊天、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表达出来。接纳、陪伴和支持是当前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爱和关怀,无论您的孩子处于哪个年龄。

  建立与疫情相关的积极想法

  面对疫情,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受到太大影响而屏蔽信息,并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但孩子能从家长的情绪行为表现中敏感地觉察到不同,反而会因为不知道真相而更加害怕,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产生对当前和未来的强烈的不确定感,并失去心理上的掌控感。家长不妨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疫情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绘本、动画片或故事的形式讲解冠状病毒相关的知识,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可以引用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家长和孩子一起查资料看文献,让孩子了解疫情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并看到党和国家及医护工作者如何众志成城投入到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这些信息和讨论都可以让孩子了解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使孩子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疫情,建立积极、乐观的信念,树立疫情必定会被战胜的信心。

  教会孩子危机应对的能力

  危机面前,内心慌乱必然败下阵来,积极应对则可化危机为机遇。家长可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的危机应对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应对危机的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家长可稳定孩子面对危机的情绪,用一些事实和生动的案例帮助孩子认识到危机并不那么可怕,临“危”不惧是一个人个性成熟的充分表现。其次,和孩子一起客观分析、合力找到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办法。比如“国家为什么要控制武汉的人外出?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在讨论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就慢慢学会以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危机,并树立起应对危机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付诸行动实践讨论出来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家实施制定的自主学习的计划,使生活和学习规律化。鼓励行动可以使解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发挥作用,反过来也更坚定孩子“危机是可以很好应对和解决”的信念和信心,切实培养起面对逆境和危机时的心理弹性,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疫情。当前,全国驰援武汉,成千上万的医生、专家逆行,奔赴病毒一线,社会各界都纷纷在捐款捐物,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积极行动,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那些医护人员的坚守,伴着眼泪写下的家书,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争分夺秒的奋战,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口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爱心和勇气,并让孩子认识到个体的生命和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刻也是进行勇气、责任、担当等品格教育的重要时期。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参与家务、帮助他人、提醒爷爷奶奶出门戴口罩、给亲人朋友打电话问候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工作等。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们给在灾难中勇于担当的人表达感恩之情,比如给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等。孩子现在学会感恩别人的付出,长大后就会更愿意奉献更有担当。

  建立支持又充满弹性的家庭氛围

  一方面,父母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给自己充足的休息,营养饮食,避免烟酒和药物依赖,多运动,与别人保持联系,做一些积极的让自己快乐的事,这么做也是给孩子示范压力下的积极应对方式,关爱自己还可以让父母能有更多的内在资源和力量陪伴和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和支持,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时相互包容和理解,建立起温暖、关心又富有心理弹性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成为应对当前疫情的温暖又有力的堡垒。也使若干年后当孩子们回忆起这段特殊时光时,能够深深地记得包裹在痛苦外面的,是厚厚的、浓浓、充满弹性的温情与爱。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