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导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必须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强大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最新决策,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深认识其重大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针的最新成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步步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

  以1956年党的八大为标志,新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构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制度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中,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作了重要的发展与提升。

  从法律层面看,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以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党的教育方针的阐述,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修订提供了基本依据。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实践中,继续完善党的教育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历史性判断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新定位。2019年,《决定》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摆在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相衔接的目标位置,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针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基本要求

  坚定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永不动摇,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世世代代后继有人的伟业,需要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最重要的是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形成更广泛更高的共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基本要求,也是将《决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落实到教育系统的基础性环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曾深刻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与此相连,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寄予厚望,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总体战略决策,《决定》在民生保障制度部分确定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新要求,同时,在文化制度部分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确定“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相应地,《决定》还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这都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重要历史使命,对全党全社会共同支持和积极参与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建设也具有重要导向意义。

  “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引领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壮阔历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薪火相传,创造性地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的内涵,从“德智体”、“德智体美”,演进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继续坚持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拓展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形成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要遵循,在落实《决定》关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新要求方面,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导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必须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起,切实打牢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来看,教育必须发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础作用。“三全育人”,从育人的主体和参与者、时间和空间出发,学校必须同家庭家长、社区社会、职场及网络等方面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协同行动。由此,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着力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自觉对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宏伟蓝图,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奉献力量。

  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导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必须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我国学龄人口乃至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领域。

  为此,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就要在优化有利于学习者加强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学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制度环境时,重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尊重劳动,一体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督导体系等改革。

  建立“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还应有效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将《决定》关于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长期进程中,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重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进程之中。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