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和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类主体人群。对这两个群体的教育既有区别,更有内在联系。

  石向阳 绘

  党员领导干部和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类主体人群。对这两个群体的教育既有区别,更有内在联系。他们服从于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且在“人”的培育上具有连续性、继承性。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能找到一个符合学校特别是高校特色的思政工作路径。作为领导干部培养的主阵地,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党校这两年明确了“以学术讲政治”的课程定位。如果说,“以学术讲政治”是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路径,那么“以政治讲学术”就是高校思政课的介入路径。

  “以政治讲学术”的对象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授课如果停留在“以事说事”或“以理说理”层面,这样的课堂是糟糕的,因为前者容易流于经验主义,后者容易陷入抽象主义。相反,如果能够“以理说事”或“以事说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就可能是一堂好课。“事”的格局大小,决定着这堂课的层次水平。用政治实践中的“大事”而不是个人生活中的“琐事”来与“理”相互阐释,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高度。“以学术讲政治”,是升级版的“以理说事”,其落脚点是政治。之所以适用于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敏锐的问题意识,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是专题式教学,就是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主题教育为主,每次课都有一个鲜明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阐释这些问题,也就是用学术讲政治。而“以政治讲学术”,是升级版的“以事说理”,其落脚点是学术,适用于以高校为主的思政课堂。未走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需要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建构。所以,高校的思政课程有统一、专门的教材,固定的课时安排,每门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如本科阶段开设的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群的核心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术体系,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又为这些课程提供学科、学术、学理的支撑。

  同为学术性,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最大不同是它的政治实践性,用政治鉴别力、政治情怀、政治信念等激活课程中的学术问题,才有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以政治讲学术”的实质。相反,凡是把一门思政课程变成单纯知识传递的课程,都不是成功的教学体验。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是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作为哲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与作为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础内容,其向学生传递的东西肯定是有区别的。在区别基础上,才能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这是“以政治讲学术”的进一步延伸。

  “以政治讲学术”的方法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解决的是理论说服的问题,而说服是一个方法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思政课堂上,有的听起来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味同嚼蜡?有的热闹一时,有的却隽永一生?思政课堂就是一个教师用理论说服学生的过程,所以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马克思那里,能“说服”人的“彻底”的理论,首先不是一些枯死的教条,而是对“事物的根本”分析;其次,马克思所说的“事物”也不是琐碎日常,而是有时代问题特征的“事物”,因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它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所以,“以政治讲学术”的方法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课程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时代问题;二是用透彻的问题分析内化、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落实于理论中的“为什么”而不是落实于实践中的“怎么办”,这是与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以政治讲学术”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更应成为方法自觉。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声音”作为自己毕生修炼的内功,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以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容的讲授为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向学生传递其思想精髓,在考验着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素养。高品质的课堂是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对辩证法的升华,不合格的课堂是对教材内容的庸俗化解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原则地使用辩证法的规律范畴去“解释世界”,把辩证法讲成了“用实例证明原理”或“用原理解释实例”的“原理+实例的总和”。这样的课堂,辩证法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何对象上,恰恰变成了恩格斯当年批评的“可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把辩证法讲成了人们所讥讽的“变戏法”。辩证法是包含着人的主体能动性、有历史内涵逻辑的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讲认识的辩证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讲解放思想的辩证法,立足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讲发展的辩证法,这是“以政治讲学术”的真实运用。

  “以政治讲学术”的价值内涵

  在理论说服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解决价值认同的问题。因为教育实践主体即教育者本身有自己的价值立场,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是“有我”的,而且其本身持有的价值观与课程内容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应该是一致的、合拍的,让自己的价值理性“激活”课本中的价值内容,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而一位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把课程内容变成没有价值立场的纯粹知识传递,更有甚者“携带私货”,在课上或课下发出不同的立场声音,这样的人都是不应该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期望和要求。“政治要强”四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在政治底线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政治规矩,保有政治意识,这是在课堂纪律这一消极意义上言说的;其次在价值追求上,教师要用政治思维、政治视野引导学生,用政治情怀、政治信仰感染学生,这是在个人信仰这一积极意义上言说的。一个在课堂上秉持所谓“价值中立”,声称与政治“绝缘”的思政课教师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中,“政治要强”与其他五个要求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统摄关系。

  “用政治讲学术”,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体现着思政课的守正功能。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守正。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乐于接受创新并善于创新的,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目的都是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升华问题,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生动的政治实践相结合,将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宏观命题具象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家国情怀与场景。在这个生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也让思政教育成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梦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中的作用及宣教机制研究”负责人)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