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并举,才能真正释放科研活力。今年9月,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和“包干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有实力、有能力、有优势,责无旁贷。随着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的不断延伸,2019年我国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体制机制配套改革等方面可圈可点。
(一)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
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使“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事实上,除了芯片,我国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的短板也日渐显现。
在2018年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看来,经济与贸易的摩擦,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既是高等教育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水平的竞争。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建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中60%的基础研究任务、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5年来承担了超过1/3的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超过65%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超过7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有效服务了国家关键领域自主创新。
而《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具体制定了“围绕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信息、能源、安全、材料、核、网络、海洋、工程制造、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的目标任务。
“高校应当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担当重要责任。”杜玉波说。
(二)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便确定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项目、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飞机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解决“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攻关这些“卡脖子”难题上的重大创新成果也竞相涌现:12月16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随着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2020年中国将织成“天网”。而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基础工程之一,其核心芯片由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自主研发。
11月2日,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品种——国家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上市,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填补了全球这一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这项始于1997年历时22年的攻关,中国海洋大学功不可没。
太阳系外是否还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觅音计划”将通过发射宇航飞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发现和认证太阳系外宜居行星并刻画其宜居性,并以0.01角秒的空间分辨率开启中外红波段天文学观测的新纪元。为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以多位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学校多个研究团队和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协作,联合攻关,为“觅音计划”引领空间科学原始创新奠定基础。
……
从跟跑者到并跑者,从并跑者到开拓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的号召,我国高校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尤其是面向新的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在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SEP)数量居全球第一。在世界通信技术竞争中,中国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而5G网络也是发展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产业的基础设施。过去一两年内,多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团队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给氢能源开发利用的3个“卡脖子”难题带来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氢能源产业化。
由华北电力大学参与研发的中国首套火电机组“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为火力发电装上“智慧大脑”,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更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善测科技”团队研发的“旋转叶片在线监测系统”,则成为“中国最领先的重大装备守护神”。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阵地。
(三)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攻坚“卡脖子”难题,一方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同时,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
近年来,尽管成果频现,但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距,依然存在着原创理论、原创发现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等难关。
问题出在哪儿?“约束高校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二是在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转化方面重视不够,三是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创新氛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这方面我们还缺乏让科学家安心、专心、尽心于创新的环境。”
教育部科技司2019年 中提出,大力推进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攻坚行动。
攻坚行动从哪里展开?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提出在高等院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产出一流原创成果,布局建设了脑科学、量子信息、疾病分子网络等7个前沿科学中心,锦屏深地实验室、海底观测网、模式动物等大设施建设也不断取得突破。
不久前,复旦大学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决定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以牵引集成电路技术源头创新;二是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揭牌,先期以“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与张江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紧密对接。
“科研融合创新的核心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前沿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组建集中攻关平台进而形成协同合力。”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学科边界逐步消除,推动大学教学与科研不断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院系、学术和研究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打破陈规、锐意创新。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并举,才能真正释放科研活力。今年9月,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和“包干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本的实施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实践,本科教育全面振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攻坚“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