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出台,本刊连线业界专家和一线教育实践者,倾听他们对两份文件的反馈。

日前,《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出台,本刊连线业界专家和一线教育实践者,倾听他们对两份文件的反馈。

中国社会素有重德、崇德的风尚,鼓励人们积善累德。同时,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德行的重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所以模范人伦者也。”“既谓之师,必其范足以为楷模而后可。”铸造器皿的模子或范式出了问题,就只能生产出一些残次品,只能制造畸形和怪物。师范的意义就在于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风范,把学生塑造成“圣贤的坯璞”。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人人为地建构起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将德与才、学与行对立,然后占据道德制高点,以道德来否定知识的价值,否定学习的意义,好像德与才、学与行不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有才就会无德、学好行就差,并将教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归结到道德建设这一点上。这就流于狭隘和表浅。

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教学不应该止步于知识的传授,就否定知识传授的意义。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学识的教师,不可能胜任教学的工作,更不可能具有做教师的魅力。“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博学多通、高见远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拥有丰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为教师“祖师爷”的孔子,就是学行并重的典范。他好学的精神、丰博的学识和他以身作则、以己示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德,共同构筑了“万世师表”的风范。支撑“至圣先师”这面牌位的,正是学和行这两根支柱。“跟着孔子做老师”,就是要在学和行两个方面用力,兼顾德行的美好和知识的丰博,不偏废任何一面。

在“学以致道”“学以成人”的时代,不从最基本的“学”切入,离开了学的滋润和知识的滋养,“致道”和“成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流于虚妄。即便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但不好学,也会产生种种流弊。只有不断积累学识,才能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有效地克服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才能获得道德行为的勇气和动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