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在这项面向79个国家和地区约60万名学生的测试中,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的第一名。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在这项面向79个国家和地区约60万名学生的测试中,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的第一名。
“PISA测试远不止排名。”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看来,教育发展与学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通过成绩和排名很难反映一个地区教育的“全貌”,更难以揭示和解释成绩背后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关注PISA测试更深层次的内容。
发挥测试结果对政策制定的参照作用
在钟秉林看来,我国参加PISA测试的目的,不仅是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明确优势、增强自信,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和不足,明确学校、教育系统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寻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
“在对PISA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时,不能只关注分数和排名,而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同时考虑教育的背景性、投入性与过程性要素等关键因素,逐步摆脱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导向。”钟秉林说。
“PISA具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举例分析说,德国在2000年的PISA测试中排名靠后,阅读素养方面,23%的学生基本能力在正常水平以下。对此,德国迅速出台了大量教育政策,成为PISA测试结果推动教育政策改进的典型案例。
钟秉林建议,要对PISA进行本土化的研究。除了关注PISA成绩本身,还要对其他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包括教育系统、家庭、学生个人特征等因素对成绩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科学翔实的依据。
从教与学的维度坚定课程改革方向
“此次测试取得好成绩,与近年来我国坚持‘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
“PISA测试结果让我们确信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也让我们及时了解教育系统内的潜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改进改善教育教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经合组织PISA策略委员会、技术顾问委员会及问卷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侯杰泰说。
测试结果显示,四省市学生平均学习时间依然较长,平均校内课堂学习时间为31.8小时每周,与之相对的是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不高,排名靠后。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分析,关注学生高水平表现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特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升学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认为,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既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归属感和满意度低等现实问题,更需要有目标导向,聚焦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测试结果显示教育公平需进一步加强
此次PISA测试数据显示,对我国来说,乡镇师资短缺问题严重、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校际发展不均衡等教育公平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PISA2018结果显示,参与测评四省市的校际差异仍然存在,学校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仍可以进一步加强。”张志勇说,这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在师资配置方面,乡镇学校师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辛涛说。他建议,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解决农村师资教学能力问题。
“相对硬件而言,教师素质是制约教学方式改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关键要提升教师素质,重中之重是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褚宏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