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教育花钱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消费过度,就会违反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又到开学季,从大学到幼儿园,大到数百万元的学区房,小到几十元的教辅用品,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舍得花钱,商家们也瞅准了商机。一些家长无奈地说:开学“买买买”已成为“碎钞机”。专家呼吁,应防止过度消费,避免养成孩子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要让开学经济转变成“经济”开学。

  为孩子的教育花钱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消费过度,就会违反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但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却并不吝惜,名牌服饰、高端文具、电子产品……唯恐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了下去。然而,片面地追求高档的物质消费,不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使孩子养成了畸形的消费观念,滋生攀比心理。

  在教育消费的市场中,一方面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价格——一支中性笔20多元,一支钢笔数百元;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异口同声的抱怨——“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是个‘碎钞机’”“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自己家孩子如果没有会自卑”。不难看出,在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格局中,指责教育消费品价格高昂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毕竟价格的形成是市场行为,只要各种教育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价格高低自有其原因。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恐怕还是家长的观念。教育过度消费的核心问题是家长的盲目消费,即非理性消费。

  除了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宠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家长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陷入盲目消费的误区,一味地追求高档的物质消费,忽视了对孩子的艰苦朴素教育,结果使孩子养成只图享受、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劣习。一言以蔽之,教育过度消费不过是家庭教育缺失的衍生品。

  吃饭穿衣量家当。怎样消费,怎样合理使用金钱,应当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家长给孩子的物质消费,一定要跟自己家里的经济收入相适应,更何况无论家庭的经济条件是什么样的水平,家长都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存在偏差,父母给得再多,最终还是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让孩子的攀比心理更加严重。如果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也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孩子,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这恐怕是每一个家长的本能,可问题是“如何是好”,是昂贵高端的消费品还是富足安详的精神?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观,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来。如果孩子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自然也会懂事明理,不会盲目的索取攀比,而且也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当然,在这方面,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身教永远是孩子最佳的学习管道,只要家长时时处处提倡节俭,学会了理性消费,一定会为孩子做好榜样,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消费观。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