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执两用中”。当前我国教育既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炭”,努力解决好乡村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直接影响到其社会的文明程度,必须坚持法治精神、道德规范,强化严格的规则意识和纪律约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城乡一体化的轴线,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起跑线。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让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获得感明显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按照城乡教育公平的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把乡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有教无类”。我国古代教育伦理最为光辉的一点,便是教育对象不分高低贵贱、教育权益人人平等享有的“有教无类”。这么些年来,城乡教育差距非常明显,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质量,导致农村孩子不愿读高中。因此,发展城乡各种类型教育,当先顾及农村,不能歧视,不能分三六九等,既要保证乡村家境困难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还要大力办好乡村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尤其是要目光向下,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施以优质教育,为他们增强生活劳动的本领。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强基固本”。“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就教育而言,“强基”乃指强化基础教育,“固本”当是以人为本,培育巩固教育的元神。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向,需要更加注重“强基”,夯实乡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以乡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为重点,以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为动力,建立政府、社会与企业、院校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体系,着力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帮助农家孩子通过教育找到一条未来自由发展的途径,把众多农村青年培养成为国家发展建设中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我国高级蓝领1000万大军紧缺的需要。这是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执两用中”。当前我国教育既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炭”,努力解决好乡村教育中的当务之急。在支持一些城镇名校办得更好的同时,还应以过去未曾有过的气力,关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助力一些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迎头赶上,使所有学校形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教育脱贫的目标,地方政府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抓好基础性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至于有些高等院校反而可以释放其自主权,交给社会去办,以更好地激发其学术活力和竞争力。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美美与共”。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文明的向往与回归,这是城乡融合一体化的题中要义。办好中国教育,城乡学校之间应取长补短、相互支持、兼容并蓄。统筹各方面办学力量,采取城市支援乡村的办法,大兴支教之风,发展“ 教育”,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补齐“短板”,拉长“短腿”,优化乡村各类教育资源,这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的当务之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乡村都不可与城市同日而语。要千方百计将人力、物力、财力向乡村学校倾斜,加快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装备及办学条件,支持发展乡村优质高中教育,使乡村高中通过扩容提质增效,逐步成为农家子弟“跳农门”的金色桥梁。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天下为公”。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检视责任,把心力精力放在公众利益上,是当前开展主题教育需要狠抓落实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相关教育的单位和部门,都不能过分地强调自身利益,大道相通“中国梦”,共同办好国家“大教育”才是正道。我国现有2.8亿多农民工,近年仍以百万计的数量增长,是经济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庞大劳动力量。“要善待农民工”,就应当破除因城市政策优势而出现的各种户口歧视,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好子女在城市就学的现实难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合法权益,允许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继续就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等。这些都不容忽视。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应该“规矩权衡”。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权衡不知轻重。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直接影响到其社会的文明程度,必须坚持法治精神、道德规范,强化严格的规则意识和纪律约束,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在公平的阳光照耀下健康发展。尽管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但仍有近1/2的孩子留守在乡村的各个角落学习生活,或在城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度返乡。故而,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预算中,应切大乡村基础教育的“蛋糕”,增加普及乡村高中教育经费预算。要通过政策导向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学校公用经费的监督审计和制度化管理,有效预防教育腐败,以教育领域的风清气正引导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多成就,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城乡教育公平?要回答好这一“时代之问”,还需坚持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正视问题的实质,着眼长远,抓住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重点落实,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热切期盼。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