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镇学校生源持续增加。同时,乡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农村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
消除大班额,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应打出组合拳,科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系统性破解大班额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镇学校生源持续增加。同时,乡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农村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是家长们的美好愿望。在这一背景下,日前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意见,提出争取到2020年底,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现有56人以上大班额,全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
消除大班额,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推动地方立足实际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消除大班额。目前,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占0.5%,相比2017年,大班额减少了28.0%、超大班额减少了78.1%,为近10年来最大降幅,如期实现了“2018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的工作目标,并为2020年底基本消除大班额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多个省份相关工作任务依然较重。面向未来,应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科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系统性破解大班额问题。
做好“加法”,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对于整体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可加快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校舍项目,加强教师配备。在这方面,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采取引进、招考、“特岗计划”专项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及时配齐补足教师,为消除超大班额提供了师资支撑。
做好“减法”,严格控制入学班额。现实中,“就近入学”、专项督查等政策,就是为了“掐住”班额膨胀的口子,引导生源合理流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国建立起消除大班额预警机制,督促中小学校起始年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班额招生,坚决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以此为基础,健全消除大班额监测制度,完善督查、通报、约谈制度,防止大班额反弹,确保如期平稳实现消除大班额工作目标。
做好“乘法”,以强带弱协同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质学校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起到“乘数效应”。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普校,有助于让好学校带动若干所学校快速发展。此外,还可加强教师轮岗交流,引导更多城区教师到乡村支教,让好老师“流动”起来。
做好“除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坚持城乡并重、软硬件并重,提升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稳定乡村生源,合理分流学生。其中,需要加强投入、补齐短板,科学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
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由中央统一部署,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各地应采取“倒排任务”的方式,将省级人民政府审定的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9—2020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