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业培训机构来说,推出诸如“蒙眼识字”的项目,成本主要是忽悠,比普通的培训省时省力,收益却高得多,其间诱人的滋味难以言说。

  媒体近日报道,号称“全脑开发”的培训项目重现江湖,不仅有“蒙眼识字”,还有更神奇的“超感心像力”“无字天书”,收费少则万元多则十万。在看到孩子蒙着眼睛轻松读出了之前根本没看过的书之后,一名家长直叹“神奇”。不过让他失望的是,孩子后来说不想学了,因为“从眼罩缝里看书久了眼睛会花”。原来所谓的“蒙眼识字”,不过是教孩子作弊、欺骗家长。

  这些培训项目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连年被揭穿,但是仍不断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其危害自不待言,骗家长钱财不说,所谓的脑开发不仅无法开发大脑潜能,而且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它对孩子心灵的污染和戕害恐怕更烈,因为它教育孩子用欺骗的方式去满足家长、取悦家长。如果不及时制止纠正,荼毒深远。

  对于商业培训机构来说,推出诸如“蒙眼识字”的项目,成本主要是忽悠,比普通的培训省时省力,收益却高得多,其间诱人的滋味难以言说。但做生意,也要讲道义,即便不是作为面向学生群体的教育公司,作为一家普通公司也要追求服务品质,通过向消费者提供靠得住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靠骗局挣钱,突破了基本的商业底线,更何况面向的消费者是学生,良心不会痛吗?

  无独有偶,“治愈近视”的骗局近日也卷土重来了。据媒体报道,黑龙江哈尔滨多家机构宣称采用“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的中医疗法,就能在短期内让孩子恢复视力,摘掉眼镜。产品成本价88元,售价却高达4000元。这种“治愈近视”的骗局危害不小,花了钱却耽误了治疗,还可能对公众产生观念上的误导,让大家以为近视是可以轻松治愈的,从而放松对近视防控的努力。

  消费和需求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骗术之所以屡试不爽,一方面是市场监管的缺位,另一方面则是家长急功近利,被蒙蔽了双眼。时至今日,一些家长还有着对神童近乎“走火入魔”的情结,还希望近视能够药到病除。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有一个打击一个,把市场上欺骗公众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而家长也要在培养神童的诱惑面前,在轻松治愈近视的夸大其词宣传面前,保持基本的常识和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顺应着这种市场需求,各类教育机构、各种与孩子有关的服务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说教育市场是朝阳产业,诚然,中国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这种投入甚至是不计成本的,甚至不会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动而改变。教育机构、教育产品多如牛毛,但是只有满足了社会需求,才能做大做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行正道,才能立足长远,也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企业。总是想着打教育的歪主意、打家长和孩子的歪主意,行坑蒙拐骗之道,只会为社会所抛弃、所唾弃。

  我们常批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制造教育焦虑、制造虚假教育需求来发展自身业务,但从现实来看,参与教育焦虑制造的并非只有教育培训机构。媒体报道,重庆忠县某医院新生儿病房整层楼都被名校包围了,放眼望去,全是“清华”“南开”“浙大”的名校牌子,还有国外名校“哈佛”“牛津”等。该家医院护士表示,“可能是为了让娃儿考一个好大学,这也是对新生儿的一份美好祝愿”。病房挂上名校的牌子,就能带来好运?就能赢在起点?这种逻辑让人嗤之以鼻。这种歪心思,除了强化扭曲的名校情结、刺激焦虑外,实在看不到有何正向价值。

  还要看到,一些机构的做法,不仅涉嫌违法违规办学,还涉及犯罪。媒体报道,北京数家成人教育机构出现违约。这些机构报名之时诱骗学员参加“培训贷”,随后卷款跑路,学员由此陷入两难境地,不仅上学的愿望落空了,退款难,还陷入了“培训贷”陷阱,月月还贷款。而打着“全脑开发”旗号欺骗家长的培训,恐怕也不仅仅是违规办学的问题,同样涉嫌欺诈犯罪。这些机构,尽打家长和孩子的歪主意,捞一笔是一笔。可是,他们自己可以没有理想,社会并不是没有法律、没有规范。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违法犯罪行为迟早会受到法律制裁。

  当然,面对打教育歪主意的各种乱象,除了呼吁各类机构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教育规律,共同营造教育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外,最关键的还是改进社会治理,畅通维权渠道,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法网,形成违法犯罪必被抓的态势,让打歪主意者无路可走。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