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着眼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着眼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教育要顺应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肩负起新时代、新任务、新职责,在公平和质量两个角度平衡用力”,此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意见》要求,教育部及时组织开展了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响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育新人的需要,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近日,《小学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17-2019)》《初中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18-2019)》《初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19-2019)》《初中化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20-2019)》《初中生物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21-2019)》《初中地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22-2019)》共6项配置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发布。这些标准顺应了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发挥了教育装备的新功能与新价值,是体现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新标准。
一、顺应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与新要求
(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智能制造、3D打印、纳米技术、基因、生物科技协同发展的人机智能时代。技术进步也正在促使全球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常规性技能工作在下降,而分析性技能、人际交往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创造力等高阶能力的需求在提升。到2030年,人工智能会替代更多常规性工作,也会创造很多新工作,但这些新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高阶能力。自动化要求教育和技术展开赛跑。如果教育落后于技术进步,人类就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这就促使学校教育和学习必须变革。教育变革还要走在产业变革的前面,以加强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装备标准的制定必须思考为师生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迎接新技术与新产业革命的挑战。
(二)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科学和技术的转型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对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新要求。面对社会和经济转型,学生能力素养在许多国家地区中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变革的基础。我国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素养为本的教育关注在真实世界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再认和重现知识的能力。学生能够展现特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即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思想方法、技能和结构化知识以及价值观念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传播时代过去,时代呼唤创造力开发,启迪学生的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教育时代来临。为此,标准的制修订必须响应教育的新任务,呼应当前素养导向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装备的新要求,助推教育创新发展。
(三)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
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渴望接受优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比较严重。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聚焦优质公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对主要矛盾转化、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教育装备的新功能、新价值
教育装备是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科技手段,为学校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配置的由设备、设施、仪器、工具、材料、装置和配套课程、资源有机组成的育人系统及其规划建设、研究、开发、配备、管理、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文字产生以前,教育主要采用口耳相传之术来进行教育活动,教育装备发挥的作用比较小。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发明,规定的时间、空间(教室)、规则的座次、课桌椅、黑板、粉笔和直观教具成为班级的标配。早期的直观教具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今天置身于网络时空,借助新思维、新技术、新工具,一个智能认知的时代正迎面袭来。人们发明技术装备来拓展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与创造,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延伸人类感官、肢体、思想活动。增强人类认识、解释、改造世界的心智与技能,成为新时代教育装备新的逻辑起点。
新时代教育装备的新功能与新价值:一是通过使用装备的“善假于物”,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认知留存,让师生将更多的心智资源(如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教与学的任务中,从事高水平的学术学习和真实世界问题解决,从而获得更加高效、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二是把装备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场景、场所、场馆来看待,为师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直观的教学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支持分布式认知、情境感知、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环境和泛在化学习,支持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选择性和适应性学习;三是装备丰富了以教材为代表的课程资源,提供相对于课堂更广泛、更多变的显性和隐性学习资源;四是通过教育装备,课程与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过程体验,从书本向录像、从文本向视窗、从接受向探究、参与、观察、体验、实验、猜测、推理、验证、应用创新的文化转移,带动着想象和认识活动的转移,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挥其潜力与特质,促进其思维发展,发展其应对复杂的、非常规性挑战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等职业胜任力方面,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好奇心、主动性、意志、耐力、适应力等性格品质方面,进而促进其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五是通过教育装备,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圈或学习者文化,人类与技术的相融互构厚植教育中“技术增能”,教育装备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现实、潜在的和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六是教育装备作为基本的办学条件,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和重要内容;七是作为育人的核心要素,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境、条件保障和关键支撑。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新时代新标准
新《标准》认真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新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充分吸纳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改革与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也关注了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始终坚持装备标准引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始终坚持装备标准为素养导向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装备安全环保好用的质量要求,做到了上接战略、下接地气,为加快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突出了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念
新《标准》改变了现行《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罗列仪器设备目录清单的组织形式,纵向栏目按照学科教学装备功能分为“实验室基础器材”和“主题学习器材”两大类,以实验器材的功用和课程标准规定的、符合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学习主题(或大概念、核心概念)为线索组织分类、以“学”为中心、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结构化配置学科教学装备,方便管理者、学校和教师根据课标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需要选择、使用、管理学科教学装备。
(二)较好满足了新时代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一是增强了前瞻性和均衡性。新《标准》着力解决“配什么”“怎么配”问题,立足教育现代化基本要求,认真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质器材,既注重了现有仪器设备的有效配置,又充分考虑了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装备的发展,重视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与需求,增强了教学装备的前瞻性。“基本”和“选配”并存,使《标准》既能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度的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材、不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考虑城乡均衡发展实际,从国家层面对农村及边远地区学校予以保障。
二是提升了适用性和安全性。新《标准》着力解决了目前学科教学装备“不好用”“不能用”问题,对配置装备的质量要求、教学要求以及安全、卫生、环保的把控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升。全面细化、优化了配置装备的技术指标参数和教学性能要求,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装备部门配置器材以及学校检查和验收教学装备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依据,为教育装备生产企业提出了质量要求,从而强化了学科教学装备的质量控制。确保教师使用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更有效率,实验效果与测量精度更好更高;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经验的适切性、方法的适切性等,更大程度地避免给学生造成危害;对环境少污染,引导企业提供、学校自备可以加工的实验材料、组合工具。
三是突显了装备配置的育人功能性。新《标准》不仅装备“物”,而且用思想、方法、活动设计装备“人”。新《标准》不仅关注装备自身“实体”的升级,而且关注使用装备的知识、经验、方法、模式和教学活动设计。强化应用指导,新增“实践活动建议”,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将装备配置与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融合设计,强调了运用学科教学装备开展实验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着力解决“不会用”“用不好”问题。这是新《标准》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突显装备配置的育人功能,引导、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三)基本实现了装备配置的四个有利转变
一是从传统实验仪器配置向多元装备配置转变。新《标准》删除了与课标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使用率较低、可被同类高规格仪器替代的器材,删除了危险性和危害性大的试剂,删除了已不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视听设备及被多媒体教学资源取代的教学资源;增加了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微型化等多元化教育装备,包括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信息载体、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字化实验仪器、模拟学习情境的虚拟现实和全息交互学习系统等。同时将消耗性材料和自备、自制器材写进新《标准》。
二是从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变。新《标准》关注使用装备的知识、经验、方法、模式和教学活动策划,引导教师探索新型学习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注重从传授式、讲授式教学向实践性学习、情景化学习、课程综合化学习转变。新《标准》唤醒了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命力,标准化的教学装备将成为教师深化“课堂革命”的有力助手。
三是从单一设备配备标准向综合性标准转变。新《标准》在完善配置要求的基础上,既强调了立德树人、提升教育质量的价值要求,又强调了教学装备认证、检测等管理要求;既包含了装备的技术指标参数规定,又包含实验等实践教学的应用标准。可以说是一部包含教育装备配置要求、价值要求、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和应用要求的综合性标准。
四是从产品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新《标准》跳出过去简单以市场主流产品为学校装备物品、以有关企业标准为标准的条条框框限制,坚持以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最根本需求,同时兼顾地区和学校差异性,集中细化技术指标参数,提升教学装备的品质和质量要求,更好地契合了用户体验和学校实际。推动扭转学校用户适应市场的不利地位,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
四、贯彻落实新《标准》,开启教学装备新征程
新《标准》总结并借鉴了国内国际学科教学装备配置的优秀成果,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学装备体系,对推动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本身引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持续深化学科教学装备研究、设计、开发、配备、管理、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推进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信号。
下一步,还应加强新《标准》宣传贯彻培训,确保宣传到位、贯彻到位、使用到位、管理到位;指导地方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推进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区域和中小学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和示范,凝炼优秀应用经验,以期更好地促进新《标准》落地。各地可以新《标准》为依据,严格把好教学装备的质量关,为学校提供安全、可靠、环保、实用、好用的实验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装备的配备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健全教学装备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创新教学装备支持教学、高效应用的运行模式,探索提升装备管理者、使用者专业能力的途径与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新《标准》的教育教学功能价值。
新《标准》的发布可有效解决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低、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闲置等问题。教育装备战线应加强对科学类教育及实验教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加强装备对实践性教学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的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技基础创新、技术发明;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匹配的我国基础教育转型发展,从而培养未来更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新《标准》的发布将成为我国深化学科教学装备改革的新起点,开启学科教学装备配置的新征程。呼唤我国学科教学装备配置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以此为契机,系统规划、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难题,助力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曹志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理科教育装备处处长、研究员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