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印发,吹响了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集结号。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印发,吹响了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集结号。为了在5月15日之前准备好“双高”建设的申报材料,在刚刚过去的四天“五一”小长假里,一些高职院校却并没有休息。大家在申报和热议“双高计划”的同时,是否要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设计和要求,冷静地思考一下“双高计划”的目的,以及下一步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抓手?笔者认为,课程建设是“双高计划”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体现高职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破解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申报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情况、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与应用情况、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情况,都是学校标志性和强有力的竞争性指标。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九大建设任务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

  普通高校“双一流”大学名单出炉后,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又一重要抓手。“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分成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因此,课程建设很可能也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之后,促进高职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载体。优质高职院校是完成今年高职扩招115万任务的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做到“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和学制灵活”是保障高职扩招不降质的重要保证。面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高职院校必须采用灵活学制、多元教学模式及创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打造含金量高的X证书培训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等。

  “双高计划”背景下课程建设必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变革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信息化战略也从1.0版走向2.0版,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建设目标,到2022年要建成“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双高计划”背景下课程建设要遵循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丰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无论何种课程模式与开发方法,都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和教法,使得教学标准和内容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采用模块化、结构化教学,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双高计划”背景下课程建设注重与课程相关的职业教育标准建设。课程方面的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质量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当前我们已经有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和30个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今后,还需要通过与行业合作的方式,继续完成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的建设和实施。

  “双高计划”背景下课程建设应依托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高水平实训基地。教师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和对象。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课程必须有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他们应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双能力”,也具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形成的“双师双结构”,甚至还应具有“双师双语”的能力,以应对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高素质应体现在具有高尚师德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以及高技艺的“双师”和“大师”。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也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点,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地实施模块化、结构化教学。实训基地是课程和教学的载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都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吸引多方力量和资本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