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高度关注。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高度关注。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优势是造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关键原因之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曾统计,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人们所担心的是人口红利减少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第二,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加深,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养老负担迅速加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仍然不是富裕国家;因而人们也担心中国进入“未富显老”社会形态。
事实上,人口红利并非简单地依靠人口数量,需要多角度看待人口红利。第一,除了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还包括所带来的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人口红利也受到就业、人口素质、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仍然不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就业形势所产生的就业不充分都制约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实现。第三,人口红利出现在人口出生率上升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时期,是人口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种阶段性也说明,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驱动经济长期增长并不现实。第四,为刺激人口增长而放开的生育政策并不一定收效显著。因为人口生育率不但受到国家的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生育观念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同样采取了各种鼓励生育政策,然而也难挽生育率低迷的现象。我国虽然放开生育政策,但是生育率不高也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趋势。因此,单纯以劳动力数量来驱动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是必然的。
相对于人口红利,人口素质驱动的红利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深远影响。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普及教育所带来的人口素质提升的红利,即教育红利将开始释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累计超过了9200万人;2016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单独提出未来五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目标,意味着对人才教育和对人力资本的改善,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而且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因而,中国高素质劳动力仍将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高素质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有利于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口红利并未消失,教育红利值得期待。
(作者:谢童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区域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