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革新推动着大赛内容的更新,而大赛的变化又引领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5月8日,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综合加工赛项的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选手们根据题目用电脑绘制出图纸,由车床的控制系统自动识别后生成程序进行加工。

  数控类赛项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历史最悠久的赛项,从第一届大赛起就有。10多年来,这项比赛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参赛队领队臧成阳10年前曾以学生身份参加比赛,如今又指导学生参赛,他感受最深的是大赛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比赛是一种全方位的考核,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要求参赛选手掌握单一的机床操作技能,而是考核他们的理论、软件、实操等多方面能力”。

  产业的革新推动着大赛内容的更新,而大赛的变化又引领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建立了产学研中心,对标企业准备了车床、铣床、磨床、加工中心等基础设施。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熟悉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再到数控铣床的全过程操作。学校还引入项目教学,与企业生产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活真干”“真题真做”。一个月的理论课、一个月的实训,两者交替进行,工学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

  在与天津机电工艺学院一条马路之隔的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正式开赛。与数控不同,工业机器人是一个较为“年轻”的赛项。该赛项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针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岗位技能提升的要求,检验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选手的综合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专家组组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范进桢告诉记者,往年赛题只要求每队选手完成一个成品,今年则需要每个队完成4个成品,完成后由裁判进行评判,随后需要选手将成品安装到相应的正确位置,再进行返库。“这对选手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范进桢说。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批成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职业院校。回忆起2015年专业建立时的情形,该校质控教研室主任袁海亮告诉记者,那时大赛刚设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考核的技术在当时是超前的,而刚刚起步的专业教学还远远达不到大赛要求的水平。为了追上大赛的脚步,该专业不断将大赛中涉及的知识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参照大赛的硬件设施建设实训室,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接触各种设备进行实操。

  “赛题每年都会有15%到20%的变化,既包括硬件的变化也包括软件的变化。我们的教学会根据大赛内容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机器人及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袁海亮说。

  以赛促教,让职业教育的脚步紧跟企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导向。在大赛的引领下,全国各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工匠精神持续发扬,又反过来促进了大赛水平的提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