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而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也包括“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也必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放眼世界,大湾区的崛起都离不开‘最强大脑’——高校群。”对于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用“最强大脑”作为概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而教育部2019年 也包括“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政策文件陆续出台,顶层设计蓝图显现。但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怎样走,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如何开展,高校怎样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地方资源给足高校发展后劲
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有何重要意义?
“地方资源是支撑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地方高校可利用的地方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先天性资源’,也有经济资源、政策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等‘后天性资源’。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较好的汇集、整合、利用,学校的发展就会后劲十足。同时,这些资源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色。”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
沈满洪举例,宁波大学利用了浙江省和宁波市的创业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借助地方优势,依靠社会力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当地优秀企业家成为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学校通过利用地方资源,有效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使毕业生的创业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硅谷的崛起,就是通过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聚集人才和资本、实现技术转化的体现。”李清泉认为,同时,我国几个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区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东北地区更强调“活”,盘活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雄安新区在于“新”,构建新机制新模式;长三角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则更强调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的集群优势。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人才流失加剧等问题,尤为迫切地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创新,赢得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正因如此,东北师范大学要以建设一流学科为抓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校通过积极建设6个一流学科,努力打造学科高峰,汇聚优势资源,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及东北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更大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说。
三大短板制约教育与科技领域合作
在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过程中,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地方高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条发展之路堪称是在困难中前行、在困难中崛起。地方高校数量多,但面临的问题存在共性:历史形成和政策局限。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源于受地方政府管理,有的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区域资源丰富,地方高校办学条件较好,而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这就造成地方高校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利用方面还有待提升则是由于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存在短板,办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
在沈满洪看来,地方高校存在三个明显的短板:人才短板,地方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还较为缺乏;平台短板,在国家重点平台布局中,地方高校排序偏后;办学自主权短板,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有待扩大和落实。
李清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他说,该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也有较大规模,但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制度壁垒尚存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步伐,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在经济领域合作紧密,但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也未能形成引领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的高科技研发体系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合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还不平衡,教育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杨晓慧提出。
学校发展要与地方发展紧密相连
新时代高校改革的新方向,是打破以往各地区高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采取不同形式的联合优化,加大区域高端人才的聚集,服务区域经济。
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
“地方高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要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相连。地方高校要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以服务谋发展。地方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较为直接,要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做好服务地方的工作。地方高校要真正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以贡献求支持。地方大学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以合作促共赢。”熊思东说。
熊思东举例,苏州大学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学校服务江苏省500多所企业,与苏州市共同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在江苏省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需要哪些具体举措?
“支持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可考虑设立本区域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委员会’,通过高层会晤、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政策和规划协调对接,创新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李清泉建议,同时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在特区设立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基金,用于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有关项目研究、落实相关计划或者补助教师互聘互访、课程学分互认等费用。此外,要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建设与交流机制,简化三地人员出入境手续。
“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重视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