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在政府过紧日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体现了浓浓的民生情怀,足以温暖人心。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这40年来有如此巨大变化,教育的确起了巨大支撑作用。”要发挥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有赖于公共财政的支撑。没有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实现各项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就失去了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保证充足的教育投入。日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明确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机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以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管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还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不管是发展“ 教育”,还是多渠道扩充学前教育供给,办好各级各类教育,都离不开教育投入的保障和支撑。

  去年,我国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9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的目标,减税降费的力度空前。在大幅度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政府要过紧日子的情况下,依然要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足见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背后是浓浓的民生情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在口号多么响亮,而在即使面对财力紧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要坚持重点投入,优先保障,用真金实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要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还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不仅符合推进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方向,也体现了中央财政的教育投入责任。我国的教育投入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和不平衡,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有利于破解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水平中的障碍,比如,可以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平衡各地区教育条件,让人人享有均等教育机会;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的专项补贴作用,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要重点保障教育投入,实属不易,这也进一步要求把宝贵的资金用好,要坚持加大投入与优化支出结构相结合,加大投入与加强管理、提高绩效相结合,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立足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充分考虑经济财政发展状况,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减少浪费,把钱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很好地发挥了保基本、守底线、抓关键、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功能。接下来,用好教育投入,要继续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要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最大的民生。财政过紧日子,也要优先保障教育,符合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展现了浓浓的为民情怀,既给了我们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也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用好宝贵的资金,满足民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期待。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