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教育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其目的在于评判医学院校或教育项目 专业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鼓励医学院校对照标准持续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

1.JPG  

2018年,专家组对川北医学院进行现场考察,在附属医院观摩教学查房。 北京大学医学部 供图

  【项目简介】: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牵头的《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修订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作为一种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教育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其目的在于评判医学院校或教育项目/专业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鼓励医学院校对照标准持续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源起可追溯至本世纪初。自2002年起,中国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并着力构建自身的医学教育国家认证体系。2008年,国家教育部与原卫生部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及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的建立。

  随着医学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标准在理念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2012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标准的新一轮修订,也给了国内医学教育工作者紧跟国际步伐的压力和动力。

  2012—2016年,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依托“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实施战略研究”课题组,结合认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已有标准进行全面修订,于2016年底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2016版)》。

  开展十年,四代努力

  参照国际通行的认证规范,认证工作委员会形成了“认证申请—学校自评—现场考察—认证反馈及认证报告—持续改进”的认证流程;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创建了前期考察制度和回访制度的中国模式,体现了“以评促建”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认证工作开展十年间,工作委员会组建了涵盖200多位国内专家、20多位国际专家的专家库。每次现场考察选择5—9名拥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教育管理、教育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考察小组。

  考察小组着眼于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学生、师资队伍、教育管理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对院校进行现场考察,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形成认证报告。

  认证专家、汕头大学医学院原执行副院长杨棉华介绍:“认证小组有每日考察例会制度,结束之后提交反馈意见,大家经常讨论得很热烈,我印象中最晚的一次持续到凌晨三四点。”虽然很辛苦,但是这个工作很有成就感,“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圆了我们多年来推进中国医学教育深入改革的梦想。”

  下至“90后”的学生,上至“80岁”后的老专家,整整四代人参与到认证工作中。陪伴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近十年,杨棉华收获良多:“我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再小的学校都有某一方面的特色,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宣传推广认证中发现的好做法,同时借鉴不同院校的经验,让我们汕头大学医学院越做越好。”

  越早认证,越早受益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73所医学院校(约占全国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院校的47.7%)接受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认证,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当前医学院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一些医学院校中,存在着盲目扩招的问题,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不仅直接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某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是1200人,“当时大家讨论说,你招这么多学生,解剖课怎么上?有没有足够的大体老师?要是只通过观摩和视频教学,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认证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志峰教授说。通过认证,学校将招生规模压缩到了600—800人,使其与学校的硬件条件相匹配。

  此外,对医学院校来说,有一家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是基本要求,但是很多新建的医学院校达不到这个标准。通过将这一点作为认证的基本指标,促使一些学校与当地卫生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改进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医学院校规律的管理体制……认证为医学院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正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曹德品所说:“通过认证,我们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理念和程序,学校从评估中受益,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国内首所接受国际医学教育试点性认证的医学院校,2018年11月又通过了使用新版标准的第二轮认证。“与国际标准相比,2016版标准体现了中国医学院校的特色,例如在校期间进院实习,开设思政课和医学人文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对毕业生质量反馈等等。”

  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知状况调查,95.7%的院校认为认证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有积极的影响,100%的院校认为认证专家组给出的初步认证报告指出了学校的关键问题。

  不为排序,着眼改进

  通过认证,制定颁布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标准及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指南》,修订发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2016版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国内现状和社会期待,为临床医学教育提供了办学依据和办学指导,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着眼于持续改进,而不争优排序,是认证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原则。2016版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为所有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都必须达到的标准,用“必须”来表达;发展标准为国际倡导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标准,体现了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用“应当”来表达,达成情况因各医学院校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教育政策不同而有所不同。

  “2002年北京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时,中国40余所院校的代表露出了质疑的表情。2009年第一次院校培训会,50多所院校的代表提出了同样的质疑。我承认我私下也质疑认证这场‘冒险’在中国是否可行。10年之后,审读综合进展报告又让我备受鼓舞、信心倍增。中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实现了认证的目的和意义。”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国际认证顾问劳里·格芬(Laurie Geffen)作为外籍专家参加了本轮认证,从质疑到信心倍增,中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国际上不断得到认可。

  目前,所有经过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医学院校,都在世界医学院校名录中标明,成为毕业生跨国行医的重要标准。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从启动到发展至今,持续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在医教协同的大背景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其中,也体现了北京大学的责任与担当,“政府需要在第三方的帮助下去做这件事,设在北医的认证秘书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柯杨表示。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所希望的:“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不仅要形成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也要为世界医学教育标准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前,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正在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前行。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