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因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而家喻户晓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因为教育,她不仅走出大山,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境遇。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时代背景下,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在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教育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当好“排头兵”?听政协委员们有何建言。

  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当年因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而家喻户晓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因为教育,她不仅走出大山,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境遇。

  “教育扶贫的最大意义,在于斩断穷根,让贫穷不再代代传递。”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教育不仅可以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知识技能,更可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与贫困人口的整体面貌,这是教育扶贫最大的优势。

  “加大物质方面的投入,能解决贫困人口一时之困,却难以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并且容易出现返贫。教育扶贫是从根上着力,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能力,积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表明,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数据,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书记张政文看来,受教育程度是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门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门槛也将随之提高,只有让贫困人口接受专业系统的教育,获得全面发展,才能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参与社会分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抬底线

  填平西部教育洼地

  四川省凉山州悬崖村孩子的上学路,曾经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今,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是我们要啃下的硬骨头。”在四川有挂职经历的汪小帆发现,深度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任务较为严峻,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当地的影响仍较大。

  “首先要让当地老百姓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讲好教育脱贫的故事,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汪小帆说。

  在张政文看来,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找准靶向。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稳定的有质量的师资是基本保障。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补充师资,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直过民族’贫困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实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杨晓红长期关注“直过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她认为双语教师和学前教育教师目前缺口较大,建议通过专项资金对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园提供生活补助,培养当地群众接受学前教育的习惯。同时,保障和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待遇,增加相应的公办教师编制指标。

  汪小帆认为,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短缺、水平不高问题的有效方式,能让西部地区搭上教育现代化的快车。汪小帆曾到四川甘孜州调研,让他惊叹的是,该州从2012年就开始推进“智慧甘孜教育”建设,采用直播教学和录制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州边远农牧区学校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让教师观念焕然一新,升学率也大幅度提升。

  送技术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如今,职业教育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老少边穷地区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寻找到一个新的出口。培训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不仅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还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职教扶贫重要作用,着力点在于畅通贫困地区生源学生就读中职、高职的升学和就业渠道,实现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为本地区人才培养服务,进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表示。

  高校也是教育扶贫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扶贫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完成任务就结束了,而是要树立长期的对口支援理念。对高校来说,要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做一篇大文章。”赵继认为,高校应该立足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实施精准扶贫,将既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有效转化,促进帮扶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高校要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熟悉农村发展的人才。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致富带头人,同时鼓励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乡村事业。”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党委书记周旬说。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