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家长养育焦虑是支持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家长切实转变教育成功的观念,教育不只是为了“上大学”,更不只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
日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了工作报告。他指出,要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同时要求教育系统加紧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可见,支持家庭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政策抓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政策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的教育政策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专门性公共事务的属性,更突出了政府部门、学校支持家庭履行教育功能的政策定位,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不断改善履行家庭教育功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不断完善政策,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
缓解家长养育焦虑是支持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家长切实转变教育成功的观念,教育不只是为了“上大学”,更不只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要尊重子女的现实客观差异,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配合学校将子女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样是成功的教育。针对家长较少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很少关注子女的爱好或特长发展的严峻现实,帮助家长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孩子,同时也为顺利推进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部分家长的养育焦虑,要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认真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提前知晓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内的,与其子女升学、教育分流密切相关的教育政策内容,做好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与终身学习规划。
加强家校合作的同时要避免将家庭教育学校化,尤其不能将家庭教育片面化为学校教育的“助教”或是附庸。不宜布置过多超出学生身心特点、超出学生能力发展阶段、不符合教育规律,主要依靠家长完成的手工操作、PPT展示,或是机械式背诵记忆的应试化作业。部分家长较少直接参与子女的学业不能被简单地归为家庭教育的缺位。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更侧重于家长言传身教的社会化影响,是较为隐性的非知识性教育活动。
改善家庭教育还需要减轻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压力,特别是家长的精神压力和时间成本。要从根本上化解家庭选择校外培训带给学校教育的压力和挑战,除继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外,最根本的还在于练好教育政策内功,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政策。一方面可以借助教育督导的力量,严肃查处个别地方、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非零起点教学”。如仅用一周的时间教完全部的拼音和英文字母,极大地挫伤了那些没上校外培训、跟不上教学进度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加了家长辅导子女学习的压力,激化了家校矛盾。另一方面是要坚定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在内整体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定位。降低教育教学的重心,面对90%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针对超常学生,利用新高考改革契机的走班制等创新教学形式,开展符合绩优生能力增长需要的拓展教育或是大学预备教育。
家长之所以误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权力与权利的法律规定,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政策引领也存在不足。对此,需要将支持家庭教育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可以综合运用智库专家、行业专家的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现场指导、案例展示等灵活形式,提升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对家庭、学校教育权责相关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学校章程建设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全体家长会等家校共育机制,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监护责任、安全责任分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日常交往联系,增进家校信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