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小学及学生家庭存在“只要考得好,一切都好”这一错误的认识。

  在中小学,厌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因为厌学,导致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不在少数;因为厌学,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逃学或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因为厌学,学生反感或无法承受家长施加的压力,离家出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厌学”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小学及学生家庭存在“只要考得好,一切都好”这一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导致很多学校把“学生当考生”,将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考生、培养好考生,甚至培养优秀考生上。

  当学校把学生当“考生”时,教育关注的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关注不到学生个体生命的活泼与丰富;看到的只是分数和名次,看不到人。为了让考生考得更好,必须要让学生多补课、多做题,在熟能生巧中提高分数。很多适应不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学习难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与“优秀考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当他们无法成为让教师及父母满意的考生时,厌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把学生当“考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一令人诟病的现象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的。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考生”变回“学生”,从而不再厌学,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发展的眼光对每个学生负责。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教育。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其次,家庭要主动对接学校教育,为孩子提供满足其成长需求的个性化环境。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父母都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人格成长,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挖掘和发展孩子的潜能,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他们成长为各具特色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社会是多元的、多样的,教育也应该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找准学校教育的需求点与空白处,与学校教育做好充分对接,合力打造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生厌学,是教育的悲哀。要缓解这一现象,最重要的是需要转变“把学生当考生”的错误观念。教育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定位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青少年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大问题。

  教育需要为学生的升学考试提供较高难度的课程,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更好地接受高一级学校的教育与培养。更要有对每一个受教育对象终身发展的责任感,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他们的潜质,让他们成为个体综合发展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应对一次次人生大考的能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