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筑梦未来的课堂,必将从知识走向智慧,从方法走向素养,从能力走向品格,从学会走向创造,从个体走向组织,从自主走向自觉,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有限走向无限。
优秀的教育改革者有哪些特点?我想,他们拥有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持久信念,对于教育创造美好未来的无限信心,才能够在历史大潮中搏击风浪,成就梦想。活跃在基层一线的课改人,同样需要秉持这样的信念,释放这样的信心。
轰轰烈烈的“课堂革命”正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向未来最真挚的回应。尽管这条路上有坎坷、羁绊,有曲折、失败,但不灭的信心、执着的信念,总是支撑着那些理想主义者,用最现实的脚步趟出一条条中国本土特色的“新课堂”之路。于是,就有了全国几千种课堂模式的层出不穷,也有了上百个区域原创的课堂教学改革主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从课堂建模的热气腾腾中,冷静求证课堂立德树人的核心追求;需要我们不断审视基层探索,在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下,走出新课堂建设的深度和高度。我想,一套好的课堂模式,总是能在“底线”思维中,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教育即人学,真正的教育必须坚守“人性”、立足“人本”。教育应该把握以下3个方面:一是激活人的生命状态,二是改善人的生命意义,三是提升人的生命品质。这样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引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地将行动落实在每一节课上。
未来,我们需要在新课堂中继续深耕,在常识的捍卫中探寻教育真相,在价值的引领中重塑课堂文化,在真实问题的探究中建设课堂智库,在未来改革方向的纠偏中拓展学习深度。我们要让“纸上、线上”的教育与教室里、生命中的课堂融为一体,成就更丰富、更立体的现代课堂;让思想理论中的课改主张与实践探索里的课堂教学相互印证,成就更生动、更人性的未来教育。
面向未来的“新课堂”,将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建构和拓展新场域,利用更多新工具和新技术,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限制,实现更自然更丰富的学;围绕“习”选择路径、提供方法,在知识习得、习惯养成和实践应用中,实现理论的检验、改进和完善;围绕“思”设计框架、开发思维、深度学习,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提升;围绕“创”转化知识、开发智力、创造成果,让每一次学习都能产生新思想、新作品,在突破与创新中凝聚创造未来的智慧。这样的“学、习、思、创”,既可以相对独立的解读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学科、不同个体的学习新方法,又可以成为好课堂的价值判断。那些依然强调传授知识的“学”,显然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那些依然停留在重复训练、习题检测的“习”,显然不可能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
面向未来的教育,筑梦未来的课堂,必将从知识走向智慧,从方法走向素养,从能力走向品格,从学会走向创造,从个体走向组织,从自主走向自觉,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有限走向无限。
在未来的改革路上,课改人依然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梦想精神、变革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教育人的精神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