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被列为8大行动计划之首。
教育部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被列为8大行动计划之首。数字教材的使用给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哪些新变化?又有哪些新挑战?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和挑战?本期聚焦这一话题。
在天津市岳阳道小学,学生们每次上荆涛的英语课,都是一次快乐的学习旅程。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记单词原本是最枯燥、头痛的事。但是在荆涛的课堂上,记单词变成了有趣的电脑游戏,学生们在连线游戏、“切水果”游戏或角色扮演中,轻松愉悦地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这主要归功于数字教材,它内嵌的各种数字资源和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让学生乐学善学。”荆涛说。
近年来,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数字教材陆续进入中小学课堂,以其越来越便捷、丰富的功能受到教师的欢迎。
教育部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被列为8大行动计划之首。
数字教材的使用,给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什么新变化?又有哪些新挑战?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及相关部门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和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目前正在使用数字教材的京津地区的教师、教研员和数字出版专家。
课堂催生新变化
“使用数字教材已经有5年多时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用、有效、有深度。”北京市和平里一小教师林琳说。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课堂下,教师可依赖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改变这种状况,林琳过去是通过自制PPT,搜集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有了数字教材的辅助,林琳感觉如虎添翼。“数字教材中既有生动直观的字形动画演示,也有组词拓展、配图造句等,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林琳说。更重要的是,她备课时无须费时费力自制课件,数字教材中丰富的资源让她可以信手拈来。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数字教材的引进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让课堂变得生动、主动、灵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志刚说。
据了解,人教社的数字教材经过不断升级,已经进化为包括教材电子版、学科应用指南、教师示范课以及智慧教学平台在内的一整套数字资源。在智慧教学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而且可以进行同伴合作与共享。
对此,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数学教师蔡菡深有体会:“有了数字资源的支持,我们更好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在蔡菡的课堂上,学生们自主合作,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数学工具,便捷地生成函数图像、几何图形,趣味盎然地在数形结合中探索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数学学习的本质,数学课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角色在转型
看得出,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介质,还有教与学的方式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同样令人欣喜的是,在数字教材支持的课堂上,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新变化。
“有了数字教材,课堂变得更柔和,师生关系也更融洽。”林琳告诉记者。
数字教材和数字工具的引入,激活了小学语文课堂。这让林琳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在课堂上,“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做好一个点拨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思考者和表达者。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蔡菡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没有办法设定或代替学生的思维。”借助丰富的数字资源,她设法把知识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比如在讲授同一个知识点时,她总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思路或解决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或判断。
同时,在智慧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教师们惊喜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与教研方式。
“在智慧教学平台上,全国的使用者都会把他们的课件上传。我在备课时,发现好的课件就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加入我的思考,适当进行修改,变成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荆涛说。
慢慢地,荆涛养成了一种资源共享的意识,自己感觉满意的教学设计,也会上传到智慧教学平台上。每当看到自己的课件被更多老师下载使用,心里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借助国家教育信息化2.0建设,我们的数字教材目前已实现‘人人通’。”人教社数字出版部门的臧惠心说,教师通过这个“人人通”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的记录与共享,而且可以在线协同备课。
纸质教材是否被取代
数字教材以其丰富的易用性、便利性和开放性,给传统课堂教学吹来一股强劲的革新之风,在引发教学变革的同时,一个绕不开的疑问便是:纸质教材是否会失去“用武之地”,被数字教材取代?
出乎意料,面对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数字教材开发者,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数字教材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教材。”蔡菡说。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即便在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大量书写的主观题占了相对的比重,在这部分教学中,纸质教材和纸笔书写仍有优势。
作为一入职就开始使用数字教材的新生代教师,荆涛同样认为,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各有优势。“数字教材很便利,但目前仅仅是课堂上的辅助手段。”他说,“课下我们也会给学生布置读和写的作业。”
目睹了近年来学生书写能力的下降,林琳坚定地认为,纸质教材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汉字的书写既对学生识字与手脑发展大有益处,而且一字一画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数字化工具难以达成的。”
在语文课堂上,林琳尤其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我常常告诉学生,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字如其人,写好一笔一画、横平竖直,都是中国人应有的修养。”
也因此,林琳觉得纸质教材是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存在,纸笔与文字也有其特有的内涵。
“数字教材取代纸质教材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王志刚说,“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是电梯与楼梯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师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被倒逼的数字教学管理
随着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引导教师用好数字教材,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两年多前,以 “个性化发展,有品质均衡”为目标,天津市教委推出“大手笔”,面向全市整体引进人教社数字教材资源。
“我们觉得,无论是科学性、标准化,还是精确性,这样的数字教育资源的引进,都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是契合的。”天津市中小学教研室信息办主任高淑印说,“目的是通过教育大数据的运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成长。”
但是,数字教材的使用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何避免使用中的“一刀切”或模式单一,如何防止教师在使用中简单地照抄照搬,真正用出特色,推动教学创新?
审时度势,天津市及时出台了新的教育教学督导制度,把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作为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督导检查,我们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数字资源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生成性资源,利用数字资源上好整合课。”高淑印说。
“从学校角度来说,我们最关心的是,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否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天津市第十四中学教研中心主任刘秋蔚表示。
在刘秋蔚看来,备课工作量繁重一直是高中教师苦不堪言的难题。借助数字资源能否解决呢?
让刘秋蔚受益匪浅的是,引入数字教材后,在教材专家指导下,她参与了数字 都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比我上公开课磨课要求更严格。”刘秋蔚笑道。
也因此,这样的微课资源深受一线教师欢迎,既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下一步,我们还将基于数字教材,通过教研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发更多的数字教学资源。”王志刚介绍说,“只有提供更为丰富、易用的数字产品,满足教师和学校的需求,数字教材的前景才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