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弹一星”奠定大国地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国人端稳饭碗,载人航天实现千年飞天梦想,青蒿素让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70年来,我国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国重器层出不穷。  除了高科技核心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层面,我国也已处于领先。近年来,很多外国游客在中国惊讶地发现,走在大街小巷,用一部手机就可以享受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便捷服务。  这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

  “两弹一星”奠定大国地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国人端稳饭碗,载人航天实现千年飞天梦想,青蒿素让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70年来,我国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国重器层出不穷。

  除了高科技核心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层面,我国也已处于领先。近年来,很多外国游客在中国惊讶地发现,走在大街小巷,用一部手机就可以享受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便捷服务。

  这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的科技创新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振兴之路。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突破“卡脖子”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中国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企业的主体创新。

  在我国制造装备业重地辽宁沈阳,沈阳鼓风机集团生产的鼓风机、压缩机等成品设备,常常被称作“工业心脏”。伴随着中国能源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沈鼓集团始终专注于行业内被国外“卡脖子”的重大装备研发,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而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海看来,自主创新就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在光洋科技公司科德厂五轴叶片铣加工中心,于德海介绍说:“以前购置国外产品,他们报价2200万元,听说我们在搞自主创新研发后,立马把价格‘腰斩’到1200万元。即使这样,他们的产品仍然进不了国门,因为我们研发的产品只要750万元。”

  如今,更多企业已把科技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

  “从全球大部分国家来看,企业是国家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也是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其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认为,近年来,科技创新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1.35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5%。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企业正在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