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海固,素以“苦瘠甲天下”闻名。  这里地处宁夏中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十年九旱,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资源匮乏,灾害频发,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解决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求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实施了艰苦卓绝的移民搬迁工程。从最初改变贫困面貌、基本解决温饱的初级阶段到现在全面走向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崭新阶段,30多年...

  西海固,素以“苦瘠甲天下”闻名。

  这里地处宁夏中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十年九旱,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资源匮乏,灾害频发,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解决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求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实施了艰苦卓绝的移民搬迁工程。从最初改变贫困面貌、基本解决温饱的初级阶段到现在全面走向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崭新阶段,30多年里,当地百姓在搬迁中彻底告别了世代相随的贫困,过上了祖祖辈辈渴望的幸福生活。

  搬往新家园

  与贫困的较量在西海固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财、物的巨大投入总是不能收获对等的回报。

  1982年,国家作出实施“三西”地区(甘肃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的重大决策,宁夏抓住机遇,调整扶贫工作战略:把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从那时起,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在宁夏大地持续上演。

  1983年,宁夏采取吊庄移民的方式,动员中南部山区资源相对贫乏、生存空间狭小、缺少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搬到黄灌区有灌溉条件的荒土上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实行“两头有家,来去自由”的管理制度;

  1998年,宁夏实施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搬迁,着力减轻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高寒土石山区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依托扶贫扬黄工程建成的红寺堡区成为纯移民县级建制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2001年,宁夏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以居住在中南部山区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就地难以脱贫的贫困人口为搬迁对象,实施了易地扶贫移民;

  2008年,宁夏把西海固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实施了以劳务创收和特色种养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

  “十二五”期间,宁夏对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十三五”期间,宁夏计划实施82060人20549户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004人19980户,非建档立卡人口2056人569户。

  30多年里,100多万人“挪了穷窝”,从大山里走了出来,前往新家园。分散在自治区各地的移民安置区,在选址和建设上,宁夏各级政府采取山区与川区结合、城镇与农村结合、集中与插花结合、政府组织与市场化推动结合等多种途径,先后通过县内就近安置、劳务移民无土安置、小规模开发土地安置、农村插花安置等模式,让100多万人实现了安居乐业。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