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这里的人们习惯把海拔较高的平坝称为“盖”,川河盖就是一座形似桌子的大山。从秀山县城出发,通过弯弯曲曲的“45道拐”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位于涌洞乡楠木村的秀山县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在楠木村楠木组漆树林,矗立着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川河盖战斗纪念碑。80多年前,黔东独立师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赤胆忠心的悲壮战歌。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这里的人们习惯把海拔较高的平坝称为“盖”,川河盖就是一座形似桌子的大山。从秀山县城出发,通过弯弯曲曲的“45道拐”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位于涌洞乡楠木村的秀山县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在楠木村楠木组漆树林,矗立着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川河盖战斗纪念碑。80多年前,黔东独立师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赤胆忠心的悲壮战歌。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重新组建黔东独立师,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策应二、六军团主力东进湘西,黔东独立师激战印江、沿河、松桃等地,突破敌人围追阻击,进入秀山县。

  秀山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喻再华向记者讲述了川河盖战斗的故事。1934年11月28日拂晓,300多名黔东独立师将士冒着大雾疾进,准备以最快速度进入湖南。行至楠木村大板场时,遭到当地反动民团的拦截。红军将士虽然英勇奋战,但由于大雾笼罩,弹药缺乏,20多人壮烈牺牲。为保存革命力量,王光泽决定将部队分为两路行动,红军在迂回行进中再次遭到堵截。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当时黔东独立师只有300多人,其中还有部分丧失战斗力的伤员。他们面对的是十倍于己的军阀部队以及穷凶极恶的地方反动民团组织。激战后,最终独立师仅有几十人突围,分批进入湖南保靖县的野猪坪,向永顺方向前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