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城乡比较的研究维度上,一些以前未经注意的现象被发现。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城乡比较的研究维度上,一些以前未经注意的现象被发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承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目前全国高中学生每周学习时间非常长,全国城乡平均达到75.8小时,但农村学生更长,平均达到77.5小时。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学生每周自由阅读、锻炼身体、劳动以及与父母、朋友沟通和交流的时间被大幅度压缩。

  然而,在学生学习时间更长的情况下,农村高中教育的质量如何呢?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实证研究表明,农村高中教育质量在相对下降。相对下降的第一个表征,就是在高考试题城乡一致的前提下,能够考上一流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越来越少。笔者的学生于晓磊和笔者的合作研究发现,一所“985工程”高校中,2004-2009年六年间,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在10%~15%之间徘徊,与全国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相比,农村学生考入这所大学的机会很小,必须通过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才能保证基本的城乡公平。农村高中教育质量下降的第二个表征,就是学生入学后,农村学生群体在大学的学业表现大幅度落后于城镇学生群体,这一差异在大学一年级就十分显著,到本科毕业时也难以消除。基础教育质量的城乡差异似乎正在大学中延续。

  在以上背景中,农村高中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认知的死胡同,陷入了恶性循环。教师逼着学生学,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些农村中学采用军事化管理,严格控制学生的上厕所时间、吃饭时间,学生在本质上成为了学校的“囚徒”,成了教师完成高考任务的工具,成了地方领导完成高考政绩的工具,学生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自由和存在。他们毕业时用集体撕书来庆祝自由的重新获得。这样的学生又如何能在大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能够在大学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加紧张严肃同时更加自由的学习生活中?本质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束缚了教师和校长,其教学效果短期和长期都已经过实证研究,证明越来越不好,但似乎少有农村中学能够从这样的办学模式中退出来。地方政府将高考成绩作为政绩插手办学,办学者也丧失了自由,无暇对这样的办学及其未来有所深思。这是教育观念的误区和陷阱,很可能是农村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

  《光明日报》(2018年8月11日)曾以“为孩子起飞蓄能”为题,报道了一所农村中学——湖南桃源一中的教育改革和实践。这所农村中学在走另外一条路,因而在上述农村中学办学模式的大背景中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校长燕立国经由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直觉地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跨过一些“现相”(指并非真实的“现象”)而关注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关注到主体得以确立后的自由和自立。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燕立国注意到,不是教师讲得多教学效果就好,不是教师把所有疑问都回答了,教学效果就好,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做题、自己总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燕立国形象地将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为“排骨理论”,就是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去吃。将“排骨理论”推广和深化,就是把学生原本的权力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本能和学习动机。因此,桃源一中的课堂注重四个权力的下放,一是思维权(想)下放,让学生自己想出来更多的解题思路,更多地彼此交流,这是一种注重存在之交流、注重学生主体权力的“同辈学习”(peer learning)模式;二是动手权(做)下放,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来了,将思维变成了现实,这也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做中学”模式;三是话语权(说)下放,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习和熟练从容的表达、逻辑清晰的表达;四是归纳总结权(分析后综合)下放,让学生自我总结。这四个放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当然,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必然意味着学生自由学习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桃源一中明确反对时间的控制,明确反对刷题,明确反对唯分数论。这既是素质教育思想实践的结果,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实践的前提。

  复旦大学陆一研究员曾有一句名言,就是“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这个概括十分形象。如果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吹拉弹唱”,农村中学就需要开出很多“吹拉弹唱”的课程,但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师资是农村中学财力、办学条件方面难以负担的。如果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吹拉弹唱”,那么这样的定义一开始就把农村中学排除在了素质教育大门之外。

  素质教育的本质确实不是“吹拉弹唱”,而是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确立其主体性,使得学生得以探索自我的存在,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湖南桃源一中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是可行的,这样的素质教育不是机械的“训练”,这样的素质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农村中学另一条教育改革的方向。

  农村中学这样与众不同的教育实践值得高校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