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着手编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与教材,并纳入必修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呼吁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建议号召国际社会在政策推进、更新学习与培训方式、提升教育者和培训者的能力、动员青年广泛参与、参与制定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等五个重点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其研究与实践可在多个方面着力。
构建E—STEAM课程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着手编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与教材,并纳入必修课程。同时与各科课程标准相对接,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E-STEAM课程(第一个E是“生态”的英译ecology的简称——编者注),注重本土化、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注重学习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跨学科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区域组织专人编写生态文明区本课程与STEAM等线上、线下课程,根据区域生态与文化发展情况设计课程内容,作为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三是学校应组织学科教师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与生长点,根据本校发展特点与人文自然状况,利用各种校内外学习资源,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逐步融入三级课程,并有机融合。
融入绿色校园建设
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
一是通过校园空间设计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学校须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规划方案,对学校生态绿化进行规划,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身边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逐渐树立环保意识。二是在校园设施的设计上体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如设置雨水回收和垃圾分类装置、厨余垃圾转化设施等。
纳入各级教师培训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强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专题教师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在培训内容方面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及运输,绿色饮食习惯、绿色消费、垃圾产生与处理等,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社区设计与建设,社区可持续发展决策、治理、规划、解决冲突、健康社区与生态村建设、治理等。二是培训教师将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培训教师转变教与学方式,运用新媒体,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紧密结合。
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生态环境法治教育是当代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一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国际、国内层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国际的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21世纪议程》等,国内的如《环境保护法》《关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主要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并将其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参观学习,有效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等学习资源,感受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三是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学习单,让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关注身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是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实施的载体。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中小学校相关制度,如《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中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守则》等,用一系列制度的具体条目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进而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线上、线下有效资源,构建全机构教育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助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逐步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中、高考考查范围,重点考查与评价学生对社会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参与绿色社会建设与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达到更佳实施效果。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CEJA1707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