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各自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校企双方走向深度合作的机制是互利互惠,靠的是利益依存,而不是一般的友情相助。
国务院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意见。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推进产教融合,既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还事关教育组织形态和国家政策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从学校的视野看,可以有五个着力点。
着力于目标追求融合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各自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校企双方走向深度合作的机制是互利互惠,靠的是利益依存,而不是一般的友情相助。在校企合作中,虽然学校的目标追求是教育价值,企业是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但二者的共同利益点在于人才与成本,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深入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要,改革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当然,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师培养,对接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节约办学成本。而企业在合作中可以便捷、高效地选择学校培养的人才加入企业,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对教育支持,起到宣传效应;借助学校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节约生产成本,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设备技术改造等,提高整体效益。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助力产业建设。
着力校企文化融合
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奠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校企合作将两种文化融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培养学生具有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更快地熟悉职场的情景,为未来做准备。而企业也可以吸取合作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科研成果,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创新员工思维方式。通过融合双方文化理念,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奠基。
事实上,组织文化的核心体现是制度。学校制度是指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劳动制度、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休息制度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差异,校企双方相互借鉴。学校教育中,除了保持课堂有效时间传授知识外,要提前在教育内容渗透现代企业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产教融合就是要将优秀的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要求融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于技术成果融合
实现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学校的技术成果主要是科研产出,如论文、著作、新产品、奖项等。与学校所不同的是,企业是通过技术研发获得经济价值,提高企业利润。产教融合就是要让学校的技术成果和企业的技术结合,让师生的技术成果便捷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行业的最新研发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企业和学校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双方根据市场需求,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合作开展学校专业规划、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产品,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打造适应企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产教融合可以把学校理论形态的技术与企业产品形态技术有机结合,推动相互转化,实现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着力于物质条件融合共享校企双方物质资源
物质条件是学校办学的存在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实力标志。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共管教学和科研机构、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可以节约投入成本,使学生获得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也可以使企业员工获得学校环境的继续教育。学校新设专业邀请企业参与,学校建立相关实训室,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与企业最新发展保持一致;学校引企驻校,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依托或联合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提高企业投资服务教育水平,带动中小微企业在参与中发展。校企物质条件融合,还可以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方式。
着力于人力资源融合
提高师生和员工职业素养
学校与企业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可以组成开发共同体。双方创造条件交叉任职,改单项聘任为双向兼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指导或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实行产业教师特设岗位制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实行校企合作育人。学校企业深入联系,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和职工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