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擦亮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突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不断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擦亮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突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不断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勇担使命,就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大学通过传播知识、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更广视野、更高站位、更大格局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承担好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办学治校的核心位置。

  擦亮底色,就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一流人才培养打好科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必须教育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这样才能增强他们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发展大势的能力。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另外还要发挥好一流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的建设。

  突出亮色,就要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青年学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更要积极引导、不懈培育,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要强化主题宣讲和理论学习,在教学中融入名家大师的思想和智慧;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学生特点相结合,探索出青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模式;三要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优良师德师风的化育作用;四要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一流大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高等教育重任在肩。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创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立大志、入主流、做大事、担大责的大学文化,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