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这个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

  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科学规划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

  站在这个新起点,回望中国教育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大大增强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展望世界教育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此,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又要勇敢面对。

  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

  站在这个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等重要举措;提出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等工作目标;提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的总体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寄予重托,要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新方向。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校产出了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部分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次教育大会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求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高校办出特色,激发高校创新发展的巨大活力。

  这个月初,我率团到美国访问,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开展12场座谈,听取了30多位美国教育官员和专家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成果,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与中国高等教育加强联系合作有着强烈的兴趣。我体会,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各国人民的情感就会越来越相融,国际合作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已经写入中国的宪法和联合国的决议,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教育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替代。

  亚洲各国互信合作离不开教育这座基石。当今世界,亚洲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时也是热点敏感问题较多的地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关键在于增强各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信合作。深化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实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进而谋求亚洲地区的和平发展环境。

  亚洲各国互利共赢离不开教育这条纽带。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求同存异、共赢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中国政府主张的发展,追求的是合作共赢,基础是文化交融和教育合作。深化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互通,传承创新思想,启迪人民心智,才能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亚洲各国交流互鉴离不开教育这座桥梁。世界各国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既要靠探索实践,也要靠互学互鉴。深化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有助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破解各类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为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寻求新的动力。

  亚洲多数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阶段,共同的发展诉求,决定了大家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有着深入合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府层面教育政策的对话沟通,高校层面的师生互换交流机制、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联授,社会层面的教育标准相互联通、推进签证便利化、语言交流与民心相通等举措,携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专业素质的时代新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亚洲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大家族,亚洲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需要亚洲人民的共同努力。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推进亚洲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中,发挥引领者和骨干力量的作用,成为这个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为整个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支撑。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财富驱动等相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最能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世界上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亚洲。共同的东方文明是我们亚洲人的根和魂。我们要依靠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达成民心相通,筑牢亚洲各国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提供思想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更好服务于整个亚洲的经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是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的“蓄水池”,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成为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智库、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使各国间教育交流合作更加务实、更为深化。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面向未来的。在国际交流交往中,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超越国界,较少存在明显的利益之争,平等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成为主流。教育的交流合作,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亚洲各国应紧紧依靠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携手破解制约相互间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本文摘编自作者于9月21日在2018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