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现代化人才,因此,我们亟须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思考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现代化人才,因此,我们亟须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思考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和动态。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仅继续面临学生数量增长的压力,而且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增加、成本增长和关注提高,引发了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和热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从绝对规模看,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从相对规模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提高到2002年的15%、再到2015年的40%,2017年达到45.7%,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并即将步入普及阶段。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结构体系、地位作用、社会环境都有了改变,办学理念也要更新。应以动态和开放的眼光审视质量评价体系,而不能简单地延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深化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使高等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高级阶段,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体系,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发展,建设能够适应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使之更好地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引领现代化的未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的客观要求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更强调质量的要求。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而质量才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动力,主要源于解决仅有少数适龄人口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1998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了3.3倍、校均规模增加了6.2倍、在校生人数增加了30倍,上大学难的状况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

  当前,我国已逐渐步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劳动力数量减少、而人力资本加快积累的新阶段,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既体现了发展的差距,也蕴含着发展的潜力,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研究人民的教育需求,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让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新特征和人民的新期待。

  现代经济社会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由经济社会现代化引起的向现代高等教育变迁的过程,也对经济社会现代化产生支撑引领作用。因此,应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和新需求。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努力使中国由传统人口大国转化为现代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过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进入新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变,但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必须改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好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炜系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