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自信”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推进务实的行动,破解发展难题。课堂革命的提出,就是在把脉中国教育软肋的基础上,发出的振兴教育的声音,切中课堂教学的时弊。

  如今,“教育自信”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推进务实的行动,破解发展难题。课堂革命的提出,就是在把脉中国教育软肋的基础上,发出的振兴教育的声音,切中课堂教学的时弊。

  课堂革命要把立德树人“立起来、树起来”。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凭借各类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达成三维目标。然而,一些课堂“重智轻德”现象比较严重,把学科课程与德育实践硬生生地割裂,导致学科课程必须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落实无力,课堂成为解题、拼题、押题的高地。面对各种文化交相融合和价值观的冲击,课堂革命必须扭转“重智轻德”“重知轻行”“重分轻能”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把“立德树人”放在学科教学的前沿,落在课堂教学的全程,体现在学生素养上。学校要立足课程研究,精准挖掘基于学生德育实践、适合学生心智水平发展的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精准分析基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德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实践规划并开展活动;要立足德育实践,精准构建适合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德育实践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真正把学生生命个体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

  课堂革命要把课程实施“活起来、新起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得以有效推进。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总是把教材与课程混为一谈,依然是教材为中心,根据学科课标、教材落实教学活动,并以年段课标要求衡量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教师对教材、课标过于依赖,把自己的课堂垄断在所任教的单一学科范畴,学科界限十分明显,导致学生总是被动适应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为教师教教材、拼练习的高地。然而,课堂革命正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的界限,积极探索基于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实施路径,根植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改造和开发,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与有效统整,突出课堂的生成点、技能的训练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互动的联结点、资源的整合点和德育的渗透点,创设指向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健康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程实施过程,彻底打破课堂教学活动“齐步走”的僵化格局,努力使课程实施更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课堂革命要把教育时空“拓起来、链起来”。虽然如今的课堂再不见“高墙深院”,但在一些学校、教师的心中依然有一堵“墙”,隔膜了课堂与自然、社会甚至与现代科技的联系,造成学生进得了课堂却进不了社会。课堂革命就是要突破教学时空的重围,实行课堂教学的破墙之旅,实行课堂内外、学科内外、校园内外的互通,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室的物态,真正把课堂延伸至课外、自然和社会。同时,“ +教育”等将成为驱动课堂革命深、综、改的重要手段,催生课堂教学时空的新境界。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云”“网”“端”等信息化平台,链接、筛选、整合并优化各类教育资源,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