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上看,地方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得怎么样,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长指标。因此,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提升其内涵、夯实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从数量上看,地方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得怎么样,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长指标。因此,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提升其内涵、夯实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下大力气探索一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发展之路。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天然使命,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是其必然选择。在办学理念上,就得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在专业设置上,就必须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与优化学校的专业体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链,增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相应的学科专业群。
地方本科院校要尽快明确各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那就是:本科水平、一专多能。所谓“本科水平”,是指以学校办学定位为基础,以国家质量标准为纲,以专业认证为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规范为据,达到国家设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一专”是指过硬的专业能力,与公认的行业资格认证、引领企业的技术标准相衔接;“多能”是指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学校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资源,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坚持精准化的职业定位,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长、能力特长;进而,将培养方案由“知识输入导向”转向“能力输出导向”,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依据学生预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输入导向”向“能力输出导向”转型。
为此,学校要结合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将其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将相关联的能力要素所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重构组成模块;同时,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培养计划“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转换到“学”,由老师“教得好”转向学生“学得好”;并改革学校考核评价方式,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并合理增加学生学习负荷,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打破围墙。一方面,要坚持协同理念,推进校企合作育人。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共同开发多种专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广大师生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四个重点着手。
科学把握“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内涵与要求
准确把握“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内涵,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应把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明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涵盖所有对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物联网工程师中级证书或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物联网技能证书中级及以上证书;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获得国际投资分析师证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获得平面设计师(初级)或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C级证书。
构建“能力输出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课程,构建“能力输出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改“知识输入导向”转为“能力输出导向”,改“哪些内容教师要讲授”为“哪些能力学生可通过学习获得”。根据各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
开创学生能力培养系统化的新理念、新空间、新方法
一是建设专业实验实训平台,这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提供学生职业发展训练平台,这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出国服务和考研服务,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服务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对接,包括软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执业证书等资格证书。三是丰富社团活动平台,这包含公益类、拓展类和竞赛类三种社团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这包括各类竞赛的组织和统筹、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孵化与服务。
将质量保障体系“自我满意度”与学生、社会满意度统一
学校质量评价过于强调自我评价,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并由内部评价、自我评价、过程评价转向结果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并努力实现这几者的统一。院校应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攻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
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地方本科院校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指导者角色转换,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更要着重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在合作性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学习新知识,共享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升双能素质,院校要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学术休假的常态机制,促进教师从“只会讲”向“也会做”转型,建设一支教学和工程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次,要丰富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与教材内容的更新机制。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基于问题、兴趣或项目的学习,利用协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难点,在于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 所以,院校应积极打造产学合作和国际合作两个开放系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学校单一主体向需求导向的校企双主体转变。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从业能力,并大力拓展“世界名校访学营”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院校的支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既有计划组织教师出国进修、提高业务水平,也有规划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交流。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 让每位教师追求自身价值与学校整体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坚实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激励,改革教师薪酬体系,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组织教学竞赛、专业培训、参观学习等活动,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规范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量以课时方式计算。另一方面要强化约束,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学生评教满意度较低的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要奖勤罚懒、科学考核,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履行职责,对指导不到位的教师进行响应处罚。
(作者:徐从才,系无锡太湖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