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个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心中有梦想,未来有憧憬,行动就有力量。重要的是,这种梦想正在真实地一步步成为现实,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不断增强。

  编者按:当前,对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有一种形象的描述:“四梁八柱”已牢固建立,开始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那么,在“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教育发展应该聚焦哪些重点?本文认为,在我们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已形成许多根本性和有共识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新时代教育关注的重心和焦点需要适时调整,需由外部条件保障进入教育本质内涵,更加深入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更多关注人自身的成长命题,聚焦人自身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教育本质规律的使然,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1.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内化于心,聚焦人自身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区域、城乡、校际、人群、结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平衡,观念先导、公平推进、内涵发展、制度保障、社会服务、国际参与的不充分等;二是教育的工具性外部特征明显,如过于看重分数、证书、升学、就业等个人显性外在要素和规模,奖牌、等级、升格等学校粗放型的外延标签;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一些倡导的方向与现实的做法存在两张皮现象,许多家长、学校拼命追求的东西其实自己并不喜欢。

  教育有两大基本的社会功能:一是完成人的社会化,即孩子们要逐步成长起来,适应社会,由家庭人成为社会人;二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类是不断自我完善而向前发展的,人的成长应该是健康、进步和进化的,一代要比一代强。

  由此,人的身体、心理、认知、道德应该是和谐、健康的统一,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满足社会需要也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社会需求是多元的,人的个性特征是多样的,教育可以各有侧重而因材施教,但人的社会化和自我完善则都是必须的。新时代,教育需着眼于让两者完美结合。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内化于心,更加深入教育本质,聚焦人自身的健康成长。

  首先,这是一个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心中有梦想,未来有憧憬,行动就有力量。重要的是,这种梦想正在真实地一步步成为现实,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不断增强。梦想成真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不断加大,既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引擎又是促进社会活力的血液。

  其次,这是一个个性发展更为丰富的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又使得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状态更加多元。社会的变化无穷、魅力无穷,年轻人眼睛中的世界在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方式呈现着。变化、选择、发展,既使人满足、充实,也会使人焦虑,教育对促进人自身健康成长的责任越来越重。

  我们恰逢其时,但机遇必须抓住。当国家强盛基业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牢固搭建之际,就更有精力关注人自身发展这一教育的直接对象和核心命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疲于解决教育的外部事务。

  2.优质教育既是相对概念,也有认识问题,盲目拔高并不好

  解决教育的主要矛盾,需要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提升教育的优质化水平、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好教育的需求。但是,质量、优质教育既是相对概念,也有认识问题。是否拔高就是好?恐怕不是。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极有可能出现教育越“优质”,百姓越不满意,对孩子成长越不利的情况。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点,是新时代教育的中心工作。如何看待质量、优质和美好?答案是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在总体框架下满足个性差异的需求。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果树,从幼苗开始,浇水、施肥、嫁接、修枝、开花、结果、防虫、收获环环相扣,该用力时不用力不行,不该用力时瞎用力也不对,要在适当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这里面有科学依据,用对了力、做对了事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恰到好处才能事半功倍。

  人生的扣子应当从规矩开始。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开启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成之际,下一步的“全面施工内部装修”将更加精细化,需要从标准做起。教育的标准反映着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把握程度,不同标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制定标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体系内要相互衔接,否则大家都强调自身的重要性,会造成畸形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照教育标准的逻辑递进关系,我们要重点把握好成长标准、学校标准、学业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成长标准。学生分级分段的成长标准是一切教育标准的基础,要以各年龄段、各学业段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成长为基础制定,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否则后患无穷。因为孩子们的受教育阶段,也正是其身体、心智逐步发育长成的过程,绝不能以损害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单纯、超时、非理性灌输知识。例如,该10岁时学的东西,你让他7岁学了,事倍功半且不说,还极有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育及抑制好奇心、形象思维、创新力等。看似超前,看似好意,其实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成长标准是基础性工程,必须严格遵循生理、心理、教育科学的规律,真正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行教育与成长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就是今后的改革内容。

  学校标准。学校建设标准一定要依据学生成长标准制定,按本阶段教育活动开展的需求定制。孩子的成长,在每个年龄、教育阶段发展的重点是不同的,因此教育活动安排和教育内容模式也就不同。例如,在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户外活动场所设施、动手操作制作工具及实验设备等,还要有不同教育活动的时间配比安排,不能一提到学校就联想起课堂教学。各级各类教育在不同阶段有自己的目标,不同学校有自己的使命定位。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一系列要求,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分布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学校全贯通培养,是久久为功而非一蹴而就的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抓各学段的育人重点,各项教育活动都要跟上,学校标准需要配套。

  学业或专业标准。学业标准反映着基础教育某大类课程的培养要求,专业标准体现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它们也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因为学业标准盲目追高追快有可能会违背规律,专业标准过于追高追细有可能会损害特色,均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在凝聚共性的基础上,学业标准一定要适合、贴切,专业标准要为特色发展留出空间。学业或专业标准还需要突出每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合作意识、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对知识、技能、思维力的结构搭建和关键能力培养要前后连贯。

  课程标准。它体现着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方式、目标等要求,是学业或专业中的一环,但不能脱离具体的成长阶段。其制定一是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要考虑本课程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需确定本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与培养方式。

  3.帮助学生搭建起科学而适合自己特长的智能结构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不同人的智能结构不同,智能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育要帮助学生在认知方面搭建起科学而适合自己特长的智能结构。

  知识、技能、思维力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每个人的智能结构。知识通过传授学习和记忆获得,技能通过培训指导和练习获得,思维力通过逻辑训练和心智开发形成,三者学习获得的规律不同。当前的育人问题,主要就是把知识传授和记忆当成了一切,学知识点、考知识点,忽略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合理搭建,结果出现高分低能。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是能力获得的基础。知识的作用一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专业知识,二是知识可以用于训练思维,是培养思维力的元素或媒介,三是方法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级跨越。教育活动对知识的选择需要兼顾以上三个因素,使学生拥有自身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技能是完成某项任务的身体操作或心智活动的习惯性反应,是能力表现的手段。技能需要实际训练,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因此,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劳动、实习、实践,在各教育阶段都不能忽略,学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要平衡安排。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类具有心智的心理活动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思维力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本领,可以渗透到各种能力之中,如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是能力培养、开发的主要标志。

  思维力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智能结构搭建得好,学生的思维层次就会提高,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就更能应对好未来的工作和成长需要。

  进一步地讲,还有素质,它的包容性更强,发展素质教育是更根本的要求。除能力之外的素质要素主要体现在“做人”上,而知识、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上。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能力是谋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得好不好,与社会责任感等做人素养方面的素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作者:陈子季,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陆亭,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