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纲”。

  抓教育,必须要抓投入、抓布局、抓结构,最终要落实到抓市县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抓师资队伍建设、抓办学特色、抓课堂教学质量、抓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抓校风教风学风、抓学科竞赛、抓校园文化建设等,最终还是要抓校长职责的落实。

  开拓创新,用新思想推动工作落实

  要率先把校长培养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行者、教书育人的排头兵,培养一支名校长队伍,解决好“会干”的问题。通过校长的超前思考、高位谋划、科学指导、重点突破,着力破解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

  建设好学校领导班子,为校长服务,支持校长自主办学,放手工作,这才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因此,组织校长开展学习研讨、提高校长们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鼓励校长们大胆创新、勇敢实践,就成了我们抓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好校长的期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做一个自信有为、思想深刻、勤勉务实、快乐阳光的校长,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不辱使命,用新理念引领教育发展

  对党和国家而言,校长必须是一位可靠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校长既是一个岗位,更是一份责任;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在新时代,当好校长,理应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能应对更严峻的挑战。

  对教职工而言,校长必须是一位可敬可信的领导者,必须团结和带领全校教师和职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青春校园和三尺讲台为坚守,用一代人的爱心和智慧浇灌下一代人的梦想和未来。

  对社会而言,校长必须是一位有亲和力的、高效率的社会活动者。开放式办学、智慧课堂、校外导师制、访学游学制等这些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机制,都要求学校能够和学生家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名人、政府部门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精准施策,用新举措提升教育质量

  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历史性新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哪些不平衡、哪些不充分,人民可以从教育中得到哪些获得感?这些问题,都值得校长们认真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要着力破解五个“不平衡”的难题,即:破解区域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际之间的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平衡,学生德智体、群美劳等全面素质发展不平衡,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各类教育的心态及预期不平衡。

  要着力解决好六个“不充分”的问题,即: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培植实践不充分,各类教育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教育公平提升不充分,各类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不充分,教育信息化发挥作用、特别是用信息化消除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布局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充分、包括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度关注“八个聚焦点”,即学前教育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聚焦课内课外衔接、校内校外协调,坚持均衡、优质发展;职业教育聚焦提高吸引力和美誉度,坚持质量、效益发展;高中教育聚焦名师名校过度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普及、特色发展;高等教育聚焦办学同质化矛盾,推进双一流建设;民族教育聚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快速发展、同步发展;特殊教育聚焦启智群体逐渐增多的现实,坚持兼顾、融合发展;继续教育要聚焦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双向需求,坚持规模、集约发展;民办教育要聚焦提高办学综合效益,坚持优质、规范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