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都推出了招生新政,其中备受关注的“新工科”专业成为今年招生的主要发力点,各大高校布局的“新工科”专业,既包含了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还包含了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源等新兴工科。

  近日,不少高校都推出了招生新政,其中备受关注的“新工科”专业成为今年招生的主要发力点,各大高校布局的“新工科”专业,既包含了大数据、物联网应用、 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近20年前培养软件人才有诸多类似。不同的是,国家进一步下放高校的自主权,而更注重通过制定战略规划、优惠政策等,来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近年来,教育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断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外,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实行备案制,专业设置备案每年集中进行一次。高校应当用好自主权,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论证是否要开设新专业,怎样保证新增专业的特色。

  要让高校理性设置新专业并办出特色,必须充分发挥大学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要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新增、调整专业进行论证。事实上,随着我国推进落实和扩大大学自主权的改革,我国一些高校新增的专业、课程经常遭遇质疑。从办学自主权角度,社会舆论要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但要让社会舆论尊重大学的自主权,大学首先需要用好自主权,确立学校办学的公信力,让社会公众相信学校举办新专业是进行过严谨论证,是有师资、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模式来保证质量,形成本校办学特色的。

  这不仅是对新增“新工科”专业的要求,也是对大学新增所有其他专业以及整体进行自主办学的要求。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如果在大学拥有了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还出现一哄而上举办某一专业、大学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那表明大学没有建立用好自主权的现代治理结构。因此,关注大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更要关注学校的管理、决策机制,这对学校办出特色极为重要。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