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学有所教”到“幼有所育”,体现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学有所教”到“幼有所育”,体现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高水平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学前教育向前延伸的迫切愿望。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依然是体系短板、战略短板,发展短板、质量短板,制度短板和能力短板。

  为何说学前教育既是中国教育的体系短板,更是战略短板?常言道,幼苗易弯,幼子易教。学前教育作为正规教育阶段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框架中仍然处于发展构建期,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依然相对薄弱,儿童优先的战略思想尚没有落实为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缺乏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和经费保障。

  为何说学前教育既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短板,更是质量短板?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为尖锐,育儿质量和保教质量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学前教育要进一步扩大资源,保障更多适龄儿童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又要同时提高发展品质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为何说学前教育既是中国教育的制度短板,更是能力短板?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急需完善。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学前教育长期缺少必要的财政投入,地方学前教育投入能力薄弱,城乡学前教育建设能力差距拉大。同时,家庭缺少科学养育、科学教育的培训辅导,家长缺乏对儿童教育的包容与淡定,片面追求幼儿对于知识的获取,“小学化”现象普遍,扭曲了学前教育的本质。

  作为教育强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质进一步发展?其关键在于构建全纳、公平、优质和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增强学前教育发展能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一是制定《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2035》。未来我国每年要出生1700万—2000万的幼儿,这是一种常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国家未来发展和大民生的视角加以审视,研究制定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制定各自的学前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做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严格落实房地产开发中公共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幼儿园建设配备标准。

  二是构建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与制度。要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建立一个包容、全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让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加快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法》,保障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城乡教育公平必须从幼儿抓起。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因此,要科学规划农村幼儿园布局,做好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布局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振兴乡村幼儿园做起,1000人以上的大村,建立规模幼儿园;偏远的200人以上的村落必须保留幼儿园,建设小规模“麻雀式”现代化幼儿园。实施“残疾儿童教育精准扶贫计划”,阻遏农村智力贫困代际传递。

  四是开发以儿童发展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资源。要让孩子在自我能力之内去认识社会、感知自然,保护儿童的童心、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潜在的创造力。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大战略出发,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双重动力,开发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游戏、玩具和绘本,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五是提升学前教育现代治理能力。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建立重大事故的问责机制,加强规范管理、过程管理和风险管理。下大力气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和适合的教育。

  让儿童从小知根,长大守根,持久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核心要求。

  (作者高书国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