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主体要体现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所谓的不平衡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发展不均衡、班级配备不均衡、“大班额”、“择校热”等系列问题。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主体要体现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所谓的不平衡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发展不均衡、班级配备不均衡、“大班额”、“择校热”等系列问题,也就是教育发展存在着重大差异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强烈渴望之间造成的结构性矛盾。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需要实施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有效扩充优质教育的辐射面,增加优质教育的供给,努力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是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立体化工作推进。

  首先,应着力推进办学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是优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教育布局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育的发展必须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推进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在教育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及时跟进,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需求。

  其次,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学校占据着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最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办学品质。增加优质教育供给,需要充分发展优质学校的引导力,通过集团化办学改革、学区化教学改革、区域教育联盟等多样化形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予以扩大,让优质名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引领、牵引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搭上办学体制改革快车道,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应着力推进师资力量的均衡,不断激活教师发展的潜能。更具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要推进教师的均衡。教师是教育之本,是决定教育质量核心要素,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教师的区域流动,不仅让优秀师资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专业领导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而且可以整体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更多的教师在全新环境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大范围地增加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许艳丽)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